作者 王准 云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教师
2024年9月,著名作家、出版人许知远在访谈节目《十三邀》中对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博物画家曾孝濂进行了采访。在采访中,曾孝濂不仅言及自己的职业生涯与家庭生活,也述及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细节。特别是昆明西郊古庙中的一副楹联“世上人法无定法,方知非法即法;天下事了尤未了,何妨不了了之。”令曾孝濂印象深刻。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学形式之一,其功用正如清代陈继昌《楹联丛话·序》所言:“片辞数语,著墨无多,而蔚然荟萃之余,足使忠孝廉节之悃,百世常新;庙堂瑰玮之观,千里如见。”可见其独有的教化人心,劝导公序良俗之功能。在漫长的成长岁月中,这副对联在创作经历与人生道路上给予曾孝濂双重启迪,影响了他的整个人生。
“非法即法”的技艺观
“世上人法无定法,方知非法即法。”颇具禅理。即世事无常,万物变化莫测,故不可执迷于自我、名利等身外之物,应当转向内心,以求超脱。落实到艺术、文学等领域,“法无定法”与“非法即法”就是应当因势而变或以不变而应万变,达到余味悠长或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效方才臻于至境。
对曾孝濂而言,“非法即法”是“无法”又“得法”的创作理念。其创作之道一是“勤能补拙”。曾孝濂高中毕业入职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后,便在半工半读的状态中开始绘图工作。后来,他赴广州求教植物科学画家冯钟元先生,但因故未能得到指导,便提前返回昆明。此后就以昆明植物所收藏的英国《柯蒂斯植物学杂志》为标准,苦练植物科学画创作技艺。最显著的事例是山茶花实物写生。曾孝濂常常一大清早就去采摘山茶花,将采下的山茶花放入瓶中,然后匆匆吃完早饭便赶回来为山茶花绘图,一直画到午饭时间,在将近5个小时的工作状态中,曾孝濂全神贯注,以至于有时忘记喝水如厕,因为花朵一旦摘下,就会慢慢张开,一旦画慢了,就找不到花瓣之间的关系,所以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把握花朵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争取用一上午的时间画完一朵花。下午画叶片,第二天一早再摘一枝带叶的花苞,配置在适当的空间里并最终完成构图。像这样的学习与工作过程,曾孝濂不知经历了多少个寒暑,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正如英国作家、记者格拉德威尔指出:“一万小时(约五年)的锤炼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曾孝濂随笔中也说自己是“以勤补拙,死抠硬磨,练就不法之法”。其一生投入到绘画的时间已远超一万小时,这正是他最终获得成功,成为中国植物科学画第一人的关键所在。
《柯蒂斯植物学杂志》内页插图与曾孝濂绘独心大理茶
其二是“道法自然”。曾孝濂以大自然为师,激发灵感,推陈出新。20世纪60年代,曾孝濂参与寻找新型抗疟药物的“523”任务,在西双版纳雨林中进行标本搜集与绘图工作。生机盎然的热带雨林让曾孝濂领略到自然界中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命个体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的状态,由此逐渐建立起以表现动植物生命力为主的创作理念,由“画得像”变为“画得活”。他常在绘画花卉时提醒自己并教导后学“要画光,光是花的生命。”“引光入画”让他的博物画体现出与西方博物画迥然不同的风貌,使原本平淡的博物画多了“匠心”,少了“匠气”,更显韵味无穷,也启迪着艺术工作者们走进自然,以自然生态之多样性启发国画、油画手法风格的多样化发展,共同推动中国博物画事业的进步。
曾孝濂所绘版纳小景
其三是“转益多师”。曾孝濂除了师法造化外,还广泛学习各家创作手法,以扩大创作领域并缩小与专业画家的差距。在工作之余,他先后学习了陈子奋、俞致贞等人的传统花鸟,学习王道中等人的白描,同时苦练书法。将传统绘画、书法风格融入植物插图中,使之富有中国传统书画的风神气韵。90年代在香港工作进修时,又以英国博物画家索伯恩的有关作品为范本临摹学习,提高鸟类绘画水平。而在现代科技更新迭代的今天,曾孝濂更是大胆尝试投影仪、画图软件、电动钻头等现代工具。在提高效率的同时拉近博物画与大众尤其是年轻人的距离,推动博物画事业的传承创新。
“不了了之”的人生观
“天下事了尤未了,何妨不了了之。”则关乎处世态度。曾孝濂高中毕业后,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进入心仪的大学。他用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名言激励自己:“不管命运如何降临,不可太高兴,也不必过分悲伤。”他毅然选择接受命运安排,入职昆明植物研究所从事植物绘图工作并将其当作终身事业。
而当《中国植物志》因“文革”干扰陷入停滞,自己深感困惑、迷茫之时,“523”任务又给困境中的曾孝濂带来一丝光亮,热带雨林让其暂时离开政治运动旋涡,能够潜心感受自然之美并升华创作技艺。多年后,曾孝濂在采访中满怀感慨地说:“经过各种磨难以后,不是记住这些事,因为它们怨天尤人。既然已经到了这一步,就应该卸下包袱,干自己喜欢的事。”正所谓“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曾孝濂的人生信条“得之淡然,失之泰然,争其必然、顺其自然”体现出豁达、通脱的心态,是其不断战胜困难,化危为机,在艺术领域不断精进的关键。
曾孝濂绘吴征镒小像
科学精神与传统文化情愫
“非法即法”的技艺观和“不了了之”的人生观让曾孝濂在逆境中苦苦坚守,在顺境中泰然处之,功成名就时亦不居功自傲。正如曾孝濂所言:“在人生的旅途中,每走一步并非都是预先设计好的,要学会珍惜和把握生活中的不期而至,看似偶然的相知相遇,或许会决定你的志向、观念和人生。你会心甘情愿地为之付出和拼搏,尝尽人生百味而又淡定从容,一切仿佛都是顺理成章而又自然而然。”这正是生活和工作的意义所在。
从楹联里获得人生智慧是这位科技工作者的传统文化情愫,它也为当下处在“内卷”与“躺平”矛盾中的年轻人提供指引,通过提高人文素养,为建设新兴学科与知识体系积淀精神力量。
[本文系2023年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科普项目“方寸间的大千世界:博物君子曾孝濂”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KPJ2023030]
(责任编辑 苏宇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