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时度势——始终抓住重点和关键
唯物辩证法认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忽略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略矛盾的次要方面。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抓住主要矛盾;在研究某一矛盾时,要着重地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就是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抓住重点。时代的主要问题是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每一个时代都有与社会基本矛盾性质和状况相对应的社会主要矛盾。准确把握和正确处理社会主要矛盾,就能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关系从不相适应走向相适应,从而解决重大时代课题,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历史进程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准确把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解决重大时代课题,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重要的矛盾。主要矛盾决定中心任务,对国情和社会各阶级的准确分析和判断,使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时期,审时度势,抓住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和关键,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果断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邓小平同志以敏锐的洞察力作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战略判断,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改革开放成为强国之路,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发展仍然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
信念如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挫折,甚至暂时的失败,这就需要坚强的意志和十足的干劲,需要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在实践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这种无形的力量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用毛泽东同志的话来说,叫做精神变物质。
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广大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奋斗历程中,通过党组织的坚强引领、党员干部的率先垂范,培育形成了一系列彰显和反映民族精神、体现时代要求、凝聚各方力量的精神,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疫精神,等等,涌现出不计其数的、名垂青史的英雄和烈士,凝聚起推动革命、建设和改革磅礴向上的伟大力量。
学习和回顾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我们进一步深刻理解和感悟到,从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角度,中国共产党作为新生事物,符合中国社会的客观发展规律,符合和代表着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其不断发展壮大、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百年大党,百年辉煌;百年伟业,百年复兴!我们坚信,中国共产党一定能够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伟业!
(责任编辑 易 晖)
2021年第7期《社会主义论坛》“优秀论文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