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耿嘉
清代书法家毛怀题写过一副对联:
好书不厌看还读,益友何妨去复来。
今年正月,两度登临春城北郊以金殿扬名的鸣凤山,说是去看茶花,也只在金殿后山的茶花园内简单转了一圈。在这地处山涧,占地一百五十多亩的茶花园内,有着与松柏栎槐等原生老树丛林共生的一万多株山茶,大概受制于这两年春城干旱少雨,这些山茶枝瘦花弱,缺乏往年如明代文震亨所吟咏的繁盛之态∶
似有浓妆出绛纱,行光一道映朝霞。
飘香送艳春多少,犹如真红耐久花。
巡赏当中,也不好意思向来客介绍郭沫若到访云南,称艳云南山茶的七绝诗:
艳说茶花是省花,今来始见满城霞。
人人都道牡丹好,我道牡丹不及茶。
不过,并不觉有什么遗憾。尽管今年茶花无去年红,但是,“东风次第有花开”,以雨水节令前后,昆明春雷已响,有三四天降下春雨,那么“风光流转身长健”,必然“又见明年花满枝”。
更何况,时隔一年,又得重游此地。在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大清康熙十年岁次辛亥大吕月十月六日之吉平西亲王吴三桂敬筑”的太和宫真武铜殿之后,那片地势高出金殿好几个台级的陈圆圆文化园内,顺着静立一湾碧池小岛上的陈圆圆塑像目光,这里有一方石刻于壁,人称“一字千金,情韵俱胜”的吴梅村七言歌行名作《圆圆曲》: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贼天亡自荒宴。
电扫黄巾定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
相见初经田窦家,侯门歌舞出如花。
许将戚里箜篌伎,等取将军油壁车。
家本姑苏浣花里,圆圆小字娇罗绮。
梦向夫差苑里游,宫娥拥入君王起。
前身合是采莲人,门前一片横塘水。
横塘双桨去如飞,何处豪家强载归。
此际岂知非薄命,此时唯有泪沾衣。
薰天意气连宫掖,明眸皓齿无人惜。
夺归永巷闭良家,教就新声倾坐客。
坐客飞觞红日暮,一曲哀弦向谁诉?
白晳通侯最少年,拣取花枝屡回顾。
早携娇鸟出樊笼,待得银河几时渡?
恨杀军书抵死催,苦留后约将人误。
相约恩深相见难,一朝蚁贼满长安。
可怜思妇楼头柳,认作天边粉絮看。
遍索绿珠围内第,强呼绛树出雕阑。
若非壮士全师胜,争得蛾眉匹马还?
蛾眉马上传呼进,云鬟不整惊魂定。
蜡炬迎来在战场,啼妆满面残红印。
专征萧鼓向秦川,金牛道上车千乘。
斜谷云深起画楼,散关月落开妆镜。
传来消息满江乡,乌桕红经十度霜。
教曲伎师怜尚在,浣纱女伴忆同行。
旧巢共是衔泥燕,飞上枝头变凤凰。
长向尊前悲老大,有人夫婿擅侯王。
当时只受声名累,贵戚名豪竞延致。
一斛明珠万斛愁,关山漂泊腰肢细。
错怨狂风飏落花,无边春色来天地。
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
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
君不见,
馆娃初起鸳鸯宿,越女如花看不足。
香径尘生乌自啼,屧廊人去苔空绿。
换羽移宫万里愁,珠歌翠舞古梁州。
为君别唱吴宫曲,汉水东南日夜流!
这首叙事歌行《圆圆曲》作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平西亲王吴三桂如日中天,而吴梅村则用春秋笔法,作金石刻画,以跌宕起伏之势,妙揭奸雄诿过他人老底。每次诵读此诗,总为吴梅村这千古无出其右的胆识才气感佩不已。
三十九韵、七十九句的《圆圆曲》,开篇从众口悠悠的“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入手,接着是貌似为奸雄代言的义正辞严般自我辩解:“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贼天亡自荒宴。电扫黄巾定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然后由“再相见”,倒叙“相见初经田窦家,侯门歌舞出如花”的“初相见”,敷陈“明眸皓齿无人惜”的如花佳人,与“拣取花枝屡回顾”的“白皙通侯最少年”,在京城贵戚豪门歌舞宴席上,相遇相见、缘起缘结的际遇离合。一直说到“若非壮士全师胜,争得蛾眉匹马还”,“蛾眉马上传呼进”,“蜡炬迎来在战场”,“斜谷云深起画楼,散关月落开妆镜”的破镜重圆。然后,继之一段“浣纱女伴忆同行”,以“旧巢共是衔泥燕,飞上枝头变凤凰”,“有人夫婿擅侯王”,“无边春色来天地”等诗句,写尽旧时女伴的无限感叹艳羡。这些段落,让这首歌行叙事诗,看似改朝换代的金戈铁马乱世中,郎情妾意的“沧桑一段风流话”。然而,笔锋一转,就针对开篇四句,世人眼中的“冲冠一怒为红颜”,以及暗含其中的“红颜祸水”谬论,先说“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小乔的美貌无双,并没有影响周瑜流芳千古;接着亮出直指核心、惊世震俗的真知灼见:“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这几行诗眼之句,既为“当时只受声名累”,被“贵戚名豪 竞延致”,如“狂风飏落花”的陈圆圆洗冤,也为数千年来,背负同样骂名的多少红颜美人洗尽冤屈。而作为收束的“君不见”等句,借吴王夫差和西施的故事,更预示了如日中天、富贵骄奢的平西王不会长久、必将败亡。历史的走向也确实如此: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朝廷实施撤藩,为康熙视作“背累朝豢养之恩,逞一旦鸱张之势,横行凶逆,涂炭生灵,理法难容,神人共愤”的吴三桂,又于昆明举兵叛清。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在衡州称帝,不久病死。此时,离吴梅村作《圆圆曲》,也就20余年。
据说,这首《圆圆曲》广为流传之时,“三桂大惭,厚贿求毁板,梅村不许。三桂虽横,卒无如何也”。见到这样的惊世醒世之作,这位权势熏天的平西王,虽然面皮一时发热,却不思改过,试图花钱掩盖。是全然不解此曲之旨,如对牛弹琴;还是一向沉迷权势地位,冥顽难化,已经无从得知。不过,也算是对金殿之前,左右厢房悬挂的两副楹联,作出一番极妙注解:
铁笛无声,知音者忠言贯耳;
黄粱未熟,睡著的切莫翻身。
春梦惯迷人,一品朝衣,误了九还仙骨。鸡鸣紫陌,马踏红尘,教弟子向那头跳去;
空山曾约伴,七闽片语,相邀六诏杯茶。剑影横天,笛声吹海,问先生从何处飞来。
这也是我喜欢常到金殿这样的地方,品读《圆圆曲》的缘由所在。
(责任编辑 苏宇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