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滇西南的层峦叠翠之间,阿佤村寨的竹林深处,科研人员用拉祜语讲解甜龙竹的育苗技巧;澜沧江畔的田埂上,党员团队顶着烈日示范巨龙竹的种植要领;昌宁“中国甜笋之乡”的示范园内,农户们一同分拣鲜笋,欢声笑语漫过翠绿的竹梢——这是西南林业大学辉朝茂教授团队四十年如一日扎根边疆的日常图景,更是他们秉持“学非报国枉为儒,竹不富民羞成业”的信念,将科技、党建与民生深度融合的生动写照。
自薛纪如先生开创云南竹类系统研究之先河,到辉朝茂教授率领团队攻克“育苗难”的技术瓶颈;从竹产业年产值不足0.25亿元,到2023年突破100亿元大关;由“直过民族”村寨的贫困落后,到各民族携手共富的“竹韵乡村”——这支团队以竹为媒,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中书写时代答卷,在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中彰显责任担当,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汇聚团结力量,在推进乡村振兴伟大征程中展现使命追求,让滇西南的茫茫竹海,化为生态屏障、富民根基、团结纽带与振兴之翼。
践行“两山”:科技破题,化“绿竹”为“金竹”
云南拥有280余种竹类资源,竹林面积超1000万亩,却曾因“育苗难、技术弱、销路窄”,导致“漫山翠色”难成“富民源泉”。西南林业大学辉朝茂教授团队四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正是以科技为钥匙,解开“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协同之锁,将“守着竹林饿肚子”的困境,转变为“种竹富民、护竹兴乡”的新局。
(一)从资源普查到产业赋能的接力
竹类研究是西南林业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建校初期,著名竹类学家薛纪如先生深入滇西南密林,以脚步丈量云南竹资源,编撰我国首部省级竹类专著《云南竹类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为云南竹产业播下“科学的种子”。
“薛先生常言,‘竹研究既要懂竹性,更要懂民心’。”作为第二代竹类研究领军人,辉朝茂教授自1984年投身此域,便将此训铭刻于团队灵魂。七十载研竹春秋,三代人薪火相传,完成了从资源调查与系统分类,到研发基础栽培技术、突破“瓶颈”,实现良种选育与全产业链赋能的跨越。截至2024年,团队累计荣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项20余项,选育良种7个,研发专利10项,编写标准5项,为“两山”转化夯实了“科技根基”。从1992年云南竹产业年产值仅0.25亿元,到2023年产值突破100亿元,竹食品、竹建材、竹文旅等多元业态蓬勃发展,竹产业已成为边疆群众的“绿色银行”。
“竹产业是‘不砍树也能致富’的生态产业。”保护竹林生态,就是守护致富根基;发展竹产业,就是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正是西林人始终坚守的林业初心。
(二)从“一株”到“二十株”的飞跃
“以前挖一个竹蔸只能栽一株苗,成本三十多块,成活率还不到一半,想多种几亩都缺种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东主村农户的感慨,道出了云南竹产业曾经面临的最大瓶颈——育苗技术落后。
竹子特殊的生物学特性使其育苗成为世界性难题:多数竹种开花周期长达数十年,无法依靠种子繁殖;传统分蔸移栽受制于种源,成本高、效率低。“育苗难”如同一道鸿沟,将云南丰富的竹资源困于深山。
为攻克难关,辉朝茂教授团队将实验室“搬”进竹林,聚焦龙竹、甜龙竹、巨龙竹等重要经济竹种,开启了长达十余年的技术攻关。无数个日夜,他们在试验田里埋节、扦插、观察根系,在实验室中分析竹节养分、调控激素配比,最终集成创新了“埋节埋秆”“主枝扦插”“空竹诱根”等核心技术。
“过去一棵竹子只能培育1株苗,现在能培育20到30株!”科研团队负责人辉朝茂手持一节竹段兴奋地介绍:新技术将育苗效率提升20倍,成本降低60%,成活率从不足50%跃升至95%以上,每亩苗圃出圃苗量从2000株增至10000株以上,彻底解决了大规模造林的种苗供给难题。
技术研发艰难,推广更为不易。自1987年起,团队踏上了“走遍云南千山”的推广之路:印制发放《竹子育苗和造林技术》手册近万份,在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学,从选种到施肥,每个环节亲身示范。如今,云南已建成竹类种质资源基地5200亩,累计指导培育优质竹苗2984万株,“像种甘蔗一样种竹子”已成为山区竹农的普遍共识。澜沧县竹农扎体种植5亩甜龙竹,年均增收4万元,“以前靠砍树卖钱,现在靠种竹致富,山更绿了,腰包也更鼓了”。
(三)从“深山笋”到“中国甜笋之乡”的蝶变
甜龙竹,云南传统的“特优笋种”,以其肉质脆嫩、鲜甜无涩的独特品质被誉为“世界一流食用竹笋”,然而曾因“种源混杂、技术缺乏、销路狭窄”,优质鲜笋只能在本地低价销售。
“如此珍贵的优良种源,绝不能埋没于深山!”怀着这份执着,团队开启了长达三十年的甜龙竹系统研究,创立“结构控制”理论,提出“生物控制、环境控制、结构控制”三位一体的培育模式,将鲜笋亩产量从500公斤提升至1500公斤,笋期延长2个月。2019年,相关研究成果荣获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我国林业领域的最高奖项,标志着团队研究成果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21年,团队选育的“云甜1号”通过国家林木品种审定,成为我国首个甜龙竹国家级良种,也是云南省目前唯一的竹类国家级良种。
技术落地,离不开“零距离”的贴心服务。每年育苗季、造林季,团队的电话就成了“竹农热线”:在昌宁县勐统镇,他们连续一周每天工作12小时,白天现场指导扦插,晚上组织集中培训;在澜沧东主村,他们冒雨查看竹林长势,泥鞋沉重难抬,衣衫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他们不像教授,更像是‘泥腿子博士’!”农户们充满信赖的称呼,是对团队最好的褒奖。截至2024年,团队建立示范基地5500多亩,辐射推广面积71.78万亩,新增产值120.81亿元;培训农户近万人,带动4.9万户农户增收。
昌宁县荣获“中国甜笋之乡”称号,是“两山”理念转化的典范之作。2022年,在团队技术支撑下,昌宁成功获得此荣誉;团队还帮扶当地企业云南生机湾农业有限公司建立国家级良种“云甜1号”甜龙竹育苗基地50亩,培育竹苗100万株,建成“云甜1号”种源保护繁育基地1200亩。2023年,示范园鲜笋通过有机认证,远销北上广,带动627户农户增收500余万元。同年公司被认定为“云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024年被认定为“保山市农业龙头企业”。甜龙竹,不仅染绿了山野,更甜蜜了农户的生活。
筑牢屏障:以竹为盾,守护西南生态安全
作为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核心腹地,云南的生态稳定关系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的生态格局;而滇西南,这片横亘在我国与南亚东南亚之间的“生态门户”,其生态韧性更直接决定着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气候调节功能。在这片山水间,竹林不仅是装点山野的翠绿底色,更是构成滇西南森林生态系统的“关键拼图”——它以固碳释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独特优势,成为守护区域生态安全的天然屏障。辉朝茂教授团队的每一步探索,始终以“生态优先”为准则,通过种质资源抢救性保护、退化竹林修复、生态培育模式创新,让一秆秆翠竹长成守护西南的“绿色长城”。
(一)竹林的生态担当:三大优势构筑生态防线
在滇西南的山地与河谷间,竹林的生态价值远不止“四季常青”的景观意义,它是一套运转高效的“生态系统调节器”:
“天然碳库”的固碳力:竹子的生长速度堪称“植物界短跑冠军”,比杉木林快1.5倍、比马尾松林快2倍,每公顷竹林每年可固定15吨以上二氧化碳,相当于200棵成年乔木的固碳量。在“双碳”目标下,这片绵延千万亩的竹海,正以无声的生长为区域气候调节贡献着“绿色力量”。
“水土卫士”的守护力:竹子的根系盘根错节,像一张密不透风的地下滤网,能牢牢锁住土壤;加上茂密的林冠层可截留70%以上的降雨,减缓地表径流的冲刷速度。数据显示,种植竹林的山坡,水土流失量比裸地减少82%,比普通荒坡减少65%,在滇西南多山地、易滑坡的地形中,竹林成为防止“山水流失”的关键屏障。
“生命摇篮”的滋养力:不同于单一树种的纯林,竹林生态系统兼具“开放性”与“包容性”——林下的腐殖层为微生物提供温床,竹枝间的空隙为鸟类、松鼠、昆虫创造了栖息空间;团队推广的“竹+核桃”“竹+咖啡”混交模式,更让竹林与其他作物形成共生系统,使区域生物多样性较纯竹林提升30%以上。
(二)破局生态困境:从“竹林退化”到“双向赋能”
然而,团队初入滇西南时,这片“生态宝库”正面临双重危机:一方面,天然竹林因长期缺乏科学管理,出现“林相稀疏、竹株老化”的退化现象——部分山区的天然竹林,因过度采笋、无序砍伐,林冠郁闭度下降,原本的水土保持功能大幅弱化;另一方面,人工竹林推广受限于“育苗难”,优质竹苗供给不足,导致滇西南退化山地、荒坡的生态修复工程屡屡“受阻”,许多待修复区域只能“望竹兴叹”。
“若竹林生态持续恶化,不仅农户的‘绿色饭碗’保不住,西南生态屏障也会出现‘缺口’。”基于对生态与民生的双重考量,团队提出了“以用促保、以保促用”的创新理念——不是单纯“封山护竹”,而是通过发展竹产业让农户尝到“护竹增收”的甜头,激发其主动保护竹林的积极性;同时,以科学培育技术提升竹林质量,让退化竹林恢复生机,让人工竹林更具生态韧性,最终形成“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农户增收—生态再升级”的良性循环。
为了让这一理念落地,团队做了两件“关键事”:一是建立竹类种质资源库,在陇川、瑞丽、昌宁、沧源、思茅等地划定5200亩保护基地,对巨龙竹、香糯竹、针麻竹等珍稀竹种进行抢救性保护,收集保存优良种质400余种,选育出“翡翠佛竹”“七彩方竹”“厚壁巨龙竹”等珍贵新品种,为生态修复提供“基因储备”;二是推广生态友好型种植模式,在怒江流域的退化山地,指导农户开展甜龙竹生态栽培和竹木复合经营,既提升土壤肥力,又增强竹林的抗逆性;在澜沧江沿岸,采用“等高线种竹”技术,让竹林形成“阶梯式”防护带,进一步强化水土保持效果。如今,滇西南已有20余万亩退化竹林通过团队技术恢复生态功能,昔日的“荒山坡”重新变回了“绿竹海”。
凝聚共识:以竹为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滇西南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地区之一,拉祜族、佤族、布朗族等“直过民族”曾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基础相对薄弱。辉朝茂教授团队以竹产业为纽带,通过“技术帮扶、文化尊重、结对共建”,让各民族在共学技术、共促产业、共享增收中不断凝聚共识。
(一)精准帮扶“直过民族”:搭上竹产业的致富快车
针对“直过民族”农户“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技术接受过程较慢、市场观念较为缺乏”的特点,团队创新帮扶方式,力求技术“接地气、听得懂、用得上”。
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团队编写了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甜龙竹高效培育技术手册》,采用现场实训方式开展培训,部分培训还使用拉祜语讲授,手把手将“埋节育苗”“科学采笋”等关键技术传授给农户。党员科研人员通过科技“三下乡”活动进村入户帮扶拉祜族农户,助力他们从“种竹新手”成长为“产业带头人”。例如,当地农户种植10亩甜龙竹年增收5万元,并带动81户乡亲共同种植。“以前我们在农村没见过教授,以为教授戴着眼镜只会比比划划不会做,没想到他们干起农活来比我们还在行。”澜沧县糯扎渡镇响水河村村民表示,“以前只会种点玉米,收入很低,现在种竹有专家教,产品有公司收,日子越过越甜。”如今,许多拉祜村寨呈现出“竹林环抱村庄、鲜笋带来财富”的欣欣向荣景象。
在沧源佤族自治县,团队充分尊重佤族“种竹护寨”的传统文化习俗,将巨龙竹种植与佤族文化巧妙结合。佤族群众历来爱竹、敬竹,团队便以此为切入点,推广巨龙竹种植,既契合民族文化心理,又能实现经济增收。团队助力班洪乡规划投资2800万元,在南板村佤族寨开发建设“巨龙竹文化产业园”,打造“竹中之王、世界之最”品牌,发展竹文化旅游,规划建设竹艺工坊、竹林休闲步道、竹林农家乐、巨龙竹研学中心、专家工作站,集生态、文化、教育、科研、乡村旅游于一体,目标建成中国乃至世界规模最大的巨龙竹文化研学基地。
南板村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边境村,是习近平总书记给云南沧源老支书们回信的地方。团队长期支持当地竹产业发展,结合联合党建活动在南板村建立了“西南林业大学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示范基地”“西南林业大学竹藤科学研究院专家工作站”“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丛生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推广基地”,举办了多期“竹林高效培育和利用培训班”“巨龙竹培训班”,为佤山群众增收致富和推进乡村振兴作出重要贡献。2024年7月1日,辉朝茂教授一行应邀参加南板村党总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大会,与六位新党员共同重温入党誓词,为一名“光荣在党五十年”的佤族老同志肖德荣颁发纪念章,讲党课、谋发展,深切感受边疆人民“永远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唱响新时代阿佤人民的幸福之歌”的深厚情怀。
(二)民族同心共富:在竹林间凝聚共同体意识
“各民族共同奋斗、共同繁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辉朝茂教授表示。团队通过“支部联建、技术共学、利益共享”机制,促进各民族在竹产业发展中深化交往、交流、交融,增进情感认同。
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林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与东主村党总支开展联建共建,党支部定期派遣党员科研人员入村开展技术培训,共同组织党员带领少数民族竹农开展技术示范,带头推广应用新技术;将技术培训与主题党日活动有机结合。党员教授与当地拉祜族和佤族党员竹农共同组织活动,汉族教授传授科学技术,少数民族党员分享实践经验,大家一起在竹林里上党课、学技术,竹林年产量均实现翻番。“以前各民族之间交流不多,现在一起种竹、一起赚钱,就像一家人一样。”
团队推动形成“企业+多民族农户”的合作模式:当地企业澜沧祥茂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党组织领导下带领拉祜族农户82户,统一提供技术指导、统一种植规范、保价收购鲜笋。拉祜族农户扎迫说:“不管是哪个民族,只要好好种竹子,就能赚到钱,大家一起努力,日子都越过越好。”截至2024年,该公司带动合作农户增收200余万元,多民族农户在产业链上结成了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从“各民族单打独斗”到“多民族携手共富”,团队以竹为桥,推动乡村振兴。
党建引领:党旗映竹,激活乡村振兴动能
乡村振兴,关键在党。作为西南林业大学林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的“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辉朝茂始终坚持以“党建+科技+产业”融合模式,将党支部的组织优势、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切实转化为竹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与乡村振兴的实际成效,让“党旗飘扬在乡村振兴第一线”。
(一)支部联建:织密科技帮扶的红色网络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高校党支部的技术优势,必须与农村党支部的组织优势紧密结合,才能形成强大合力。”辉朝茂在支部会议上强调。基于此,林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与滇西南多个村党总支开展了“联建共建”,明确“科技赋能竹产业、创新助力乡村振兴”目标,建立“定期沟通、技术共享、人才共育”的长效机制。
昌宁县勐统村的联建堪称典范:党支部定期派遣党员科研人员入村开展技术培训,与镇党委、村党总支共同组织党员带领竹农开展技术示范和竹林党课活动,将技术培训与主题党日活动有机结合。2022年以来,以“党旗飘扬在乡村振兴第一线”为主题,联合举办培训班8期,培训竹农500余人次,勐统村甜龙竹种植面积从500亩迅速扩展至2000亩,年产值达6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20余万元。团队还推动西南林业大学与昌宁县人民政府签订了“关于共同推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合作协议”。
在澜沧县东主村,在朱有勇院士和杜官本院士有力推动下,支部联建有效支撑“云南省甜龙竹产业乡村振兴示范园”落地。双方联合实施“特色菜笋产业推广示范项目”,举办以“党建引领提质增效”为主题的竹产业培训班5期,培训党员竹农300余人次;东主村党总支组织党员与困难农户“结对帮扶”,精准解决种植难题。如今,示范园面积已达2000亩,带动82户农户增收200余万元,其中35户通过土地流转年增收5000元,47户在园区务工月收入达3000元。
(二)模式创新:构建利益共同体稳增收
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让农民持续增收。团队在党建引领下,探索出“技术扶持+返租倒包+绩效奖励”的创新模式,将高校、企业、村集体和农户紧密联结为“利益共同体”。
“技术扶持”是基础:团队为企业提供良种与加工技术支持,为村集体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为农户提供“一对一”技术指导。在昌宁,团队为生机湾公司提供了“云甜1号”全套技术,帮助建设示范基地;编制《昌宁县竹产业发展规划》,为竹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返租倒包”是关键:企业集中流转农户的闲置土地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地,再将基地划分成块返包给农户管理,统一提供种苗、有机肥,并实行保底价收购鲜笋。
“绩效奖励”是激励:企业对产量高、品质优的承包农户给予额外现金补贴。
截至2024年,该模式已在昌宁、澜沧、沧源等地推广,覆盖竹农2000余户,初步形成了“订单农业”雏形,让农户“种有指导、销有保障”,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稳定的增收机制。
规划未来:“12345工程”绘就竹业振兴新蓝图
2021年,辉朝茂教授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的“竹资源高效培育关键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站在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上,他动情地说:“这份荣誉不是终点,而是推动竹产业更好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起点。”以此为契机,团队制定了清晰的“12345竹产业乡村振兴工程”,为云南竹产业规划了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迈进的宏伟蓝图。
“一个产业园区”:规划建设集良种繁育、技术示范、产品加工、文旅融合于一体的综合性竹产业园区,打造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
“两大特色品牌”:重点打造“世界之最巨龙竹”和“特优鲜笋甜龙竹”两大品牌,通过标准化生产、有机认证和品牌营销,提升云南竹产品市场竞争力,推动价格整体提升30%以上。
“三种支撑体系”:构建完善的“优质资源体系”(扩建种质基地,选育更多良种)、“科技支撑体系”(组建高水平专家团队,建设省级技术研发平台)、“市场营销体系”(建立线上电商平台、线下体验馆,推动“云笋出滇”)。
“四类骨干产品”:深度开发竹食品(鲜笋、笋干及深加工产品)、竹建材(板材、家具、竹结构房屋)、竹化工(竹纤维、竹炭、竹醋液)、竹文化(文创产品、文旅体验)四大类产品,实现“一根竹子、吃干榨尽、多重收益”,力争2028年四类产品年总产值突破100亿元,带动10万户农户增收。
“五十个特色竹文化示范村”:在边疆民族地区遴选建设50个“竹产业+文旅”融合发展示范村,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景”,让竹林成为风景线,竹产品变为旅游商品。计划到2028年,示范村辐射带动100个行政村发展竹产业,村集体年均收入增加50万元。
四十年栉风沐雨,四十年竹荫富民。从薛纪如先生泛黄的标本夹,到辉朝茂教授团队绘就的“竹产业地图”;从“育苗难”的技术壁垒,到“12345工程”的壮丽蓝图;从0.25亿元到200亿元的产值跨越——西南林业大学一代代“竹人”,以竹为媒,在践行“两山”理念中书写了时代担当,在筑牢生态屏障中扛起了历史责任,在凝聚共识中传递了深情厚谊,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展现了积极作为。
滇西南的茫茫竹海,每一竿修竹都承载着初心与使命:它们是守护绿水青山的“绿色卫士”,是带来致富希望的“金色梦想”,是连接各民族心灵的“团结纽带”。而那些常年穿梭于竹林间的“泥博士”“灰教授”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汗水浇灌希望,让“学非报国枉为儒,竹不富民羞成业”的铮铮誓言,在云岭大地上焕发出璀璨光芒。(西南林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柏顺文 供稿)
(责任编辑 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