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肉铸就的不朽丰碑:滇缅公路档案展揭示民族精神密码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青语宣讲团赴昆明市博物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
9月26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云南经济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青语”理论宣讲团走进昆明市博物馆,参观“血肉筑就抗战生命线——抗战时期滇缅公路档案文献图片展”。师生们共同观看400余件珍贵档案与沉浸式展陈,重温这条“不断的生命线”背后所承载的民族记忆与精神传承。
步入展厅,一件件档案文献与一张张历史图片,将观众拉回1937年那个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滇缅公路这条在抗战烽火中诞生的国际通道,东起云南昆明,西经楚雄、大理、保山,在德宏畹町出境,直通缅甸腊戍,全长1146.1公里。1938年8月,20万云南各族民众以“一寸公路一寸血”的悲壮,用最原始的工具在崇山峻岭间开辟出这条国际生命线。华侨女教师白雪娇的告别信与南侨机工陈亚楷的运输日志,无声见证着“三千华侨回国服务团”的赤子之心。
此次展览的突出亮点在于90%的档案系首次公开,在“档案揭秘”展区,同学们被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吸引。云南省档案馆珍藏的筑路文献、南洋华侨募购车辆凭证及“老虎嘴”段抢修照片等展品,让历史变得触手可及。
在“筑路者名单”展墙前,同学们自发组织起小型分享会。宣讲团成员田曼动情地说:“看到这些陌生的名字,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和我们一样年轻,却肩负起了保家卫国的重任。”这种情感共鸣让同学们更加珍惜当下的学习机会,纷纷表示要将抗战精神内化为前进动力。
滇缅公路展览不仅是一座历史档案宝库,更是一堂生动的民族韧性公开课。当青年学子驻足筑路者名单前默哀致敬,这条用血肉铸就的道路,正以精神火炬的形式在新时代延续其生命价值。青语宣讲团成员通过参观,深刻体悟到和平的来之不易。同学们纷纷表示,要将抗战精神转化为学习动力,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投身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立志为祖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参观结束后,云南经济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青语宣讲团与昆明市博物馆公共服务部相关负责人进行深入交流,双方就昆明市博物馆流动博物馆进校开展主题文化展示、大思政课实践等内容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链接历史回望与展望】
从蜀身毒道到抗战生命线:展览生动回溯了滇缅交通的千年脉络。早在公元前2世纪,连接中国与缅甸的“蜀身毒道”便已存在。1923年,云南省公署设立交通司,首次提出“滇缅公路”概念。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这条道路迅速升格为打破日军封锁的战略命脉。20万民众的血肉长城:滇缅公路几乎全凭人力筑就,机械匮乏之下,民众以双手创造奇迹。施工高峰期间,每日投入劳工超20万人。广通县(1958年裁县设镇,今属禄丰市)县长陈光祖在函中坦言民生艰难:“县以四千余户之穷民,凡能工作之壮年男妇,均已征赶出勤无余。”即便如此,沿线各族群众仍倾力支援,铸就这条血汗之路。49万吨物资撑起抗战脊梁:《云南公路史》记载,抗战期间经滇缅公路运入中国的战略物资达49万余吨,成为支撑战局的“生命线”。这条通道的畅通,直接关乎国家存亡。
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传承:滇缅公路展览不仅呈现历史档案,更是一堂民族韧性的公开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好抗战故事,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青语宣讲团成员通过参观,深切感受到和平的珍贵。同学们一致表示,将把抗战精神转化为学习动力,以饱满热情投身专业实践,立志为祖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当青年学子在“零公里”纪念碑前默哀致敬,在筑路者名单前献上缅怀,这条用生命铺就的道路,正以精神火炬的形式在新一代手中传递。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青语宣讲团 供稿
(责任编辑 苏宇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