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光菊 王兆花 罗荣杰 临沧市临翔区委社会工作部
金秋九月,清晨的阳光刚漫过海棠社区金柏之春小区的窗台,“睦邻空间”已热闹起来:孩童踮脚够着书架上的绘本,指尖划过书页沙沙响,几位老人围坐在桌旁,唠着谁家孙辈又考了好成绩——这鲜活的日常,藏着临沧市临翔区“五个环境”建设的巧思与温度。
孩子们在海棠社区“兴趣课堂”参加快乐刮画。
“学习环境”市民共享。小区党群服务站的门一开,党员们捧着政策读本凑到“理论课堂”;“技能课堂”上,应急教官按下灭火器的瞬间,白雾裹着知识点喷薄而出,物业李师傅盯着拆解的电梯零件,记笔记的手不停歇,如今60多位物业人揣着技能证书,遇着电梯小故障抬手就能修。“共享课堂”上,读书角的沙发总被占满,扫码阅读牌前常有驻足的身影,公告栏“微榜样”里贴着重症邻居互助筹款的故事,悄悄暖了人心;“兴趣课堂”中,“哪吒普法”卡通人偶举着法律小卡片逗笑孩子,“快乐刮画”活动上大人小孩的指尖都沾着彩粉,18场兴趣活动下来,500多位居民把小区变成了“放学后的教室、退休后的学堂”。
玉龙社区志愿者上门为老人理发。
“服务环境”利民惠民。锦凤社区的充电桩装好那天,居民陈师傅骑着电动车转了三圈,“再也不用从12楼扯根电线飞檐走壁了”——这30个新能源汽车桩、100组电动车桩,是“三张清单”工作法结出的果:居民提诉求、部门列清单、办结后回访,桩子立在那,心就安了。茶马古镇的杨月娟带着志愿服务队,每周五准点“扫街”,扫帚划过地面的声响成了小区的“清洁闹钟”;玉龙花园的独居老人杨开云总盼着结对联系人何应宏,“他一来,我的放大镜就不寂寞了”。26支志愿服务队穿梭在16个社区,上门理发、心理疏导、老人助餐,2430多人次被这份暖意裹住,31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让老人们怡然自得。
“自治环境”井然有序。建和家园的业委会主任陆文林,如今再也不用拍桌子喊开会,“楼栋微议”时,网格长领着邻居在门厅里就解决了楼道堆物;“小区合议”的每月议事日,居民们围着桌子商讨公约,困难问题聊着聊着就解决了;“社区共议”时,驻区单位的人带着图纸来,小区门口的坑洼很快就铺平了;通过“跨区联议”,解决了一批长期以来应解决未解决的“硬骨头”问题。全区79个居民公约贴在单元门里,370多个难题在“四级议事”里化解。
“互助环境”随时响应。玉龙社区的谢意如今每周只需要送孩子一天,“剩下四天,邻居轮流接,校门口的接送队里,都是熟面孔”。社区摸排出的“人才清单”里,有会修家电的退休工程师、能教书法的老师,海棠社区31名“楼栋英才”领着4个互助小组,帮邻居换灯泡、给独居老人送餐。120多场互助活动办下来,谁家有难事,在微信群里喊一声就有人应。社心健康咨询公司13名心理咨询师常态开展公益咨询,136人次的个案咨询后,眉头紧锁的人慢慢舒了眉眼。
建和家园小区篝火晚会现场。
“和睦环境”温暖人心。夜幕降临,“1名民警+1名社工+8名党员”的巡逻队的灯让居民们更加安心,670起邻里纠纷在综治中心里得到“软化解”,张家的花盆砸了李家的车、王家的孩子吵了赵家的觉,坐着聊聊天就和好了。文化墙上,邻里互助的漫画配着文明公约,“最美楼栋”的红牌子挂在单元门口,春节的春联、中秋的月饼、端午的粽子,裹着770多场节庆活动的热闹,让陌生的邻居成了楼上楼下的亲人。海棠社区的“社区春晚”上,卖菜的张阿姨唱了段花灯戏,退休教师王大爷拉了二胡,18个自编节目里,全是小区的故事。
“五个环境”就像五股绳,拧成了小区治理的“合力索”,把难题拧成了顺心事,把陌生拧成了熟络情。如今的临翔区,四处可见捧书静读的百姓、忙碌的红马甲、议事的市民、互助的身影、笑谈的街坊,共同交织成一幅充满治理温度和生活甜度的美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