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红途寻迹·青春励行”实践团(以下简称“实践团”)遍历东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南的红色地标,横跨吉林省、辽宁省、上海市、山西省、云南省、广东省等8省(市),通过实地调研、史料研习、人物访谈等形式,深度挖掘抗战精神的时代内涵。8月5日至7日,实践团来到云南省昆明市、腾冲市的抗战遗址,探访聂耳故居、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馆、陆军讲武堂及腾冲国殇墓园,在追寻烽火足迹中感悟民族精神的磅礴伟力。
聂耳故居:音符激荡民族魂
8月5日上午,实践团来到昆明聂耳故居。这座古朴清幽的传统民居,不仅承载着聂耳的童年记忆,更早已成为镌刻中华民族抗战精神的重要象征。
步入故居,队员们静静伫立在历史照片、手稿与实物展品前,循着岁月的痕迹,走近聂耳那短暂却如星辰般璀璨的一生——从昆明到上海,他以笔为刃、以乐为枪,将民族危亡之际的呐喊与不屈,深深熔铸进《义勇军进行曲》的每一段旋律,让这激昂的乐章化作唤醒国魂的时代强音。凝视着一件件展品,队员们心潮澎湃。这场参观,既是一堂触摸历史温度的生动课程,更是一次直抵心灵的思政洗礼。
联大与讲武堂:文韬武略筑脊梁
告别故居,实践团的脚步迈向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馆。站在联大教室旧址前,大家静静伫立,目光穿越八十余载光阴——当年华北大地烽火连天,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师生万里迁徙,在昆明的红土地上扎下根来,用风骨与坚守铸就了中国教育史上的精神丰碑。
墙面上印着的“刚毅坚卓”四个烫金大字,成为联大师生刻入骨髓的精神烙印。硝烟里抢时间授课,油灯下与真理对话,他们怀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滚烫初心,让学术报国的誓言在乱世中愈发铿锵。队员们望着旧址,轻声感慨,“这份于绝境中燃亮的文脉之光,正是民族屹立不倒的脊梁。”
踏进素有“将帅摇篮”之称的云南陆军讲武堂,又一股震撼直击心底。朱德、叶剑英等元帅事迹与淞沪、台儿庄战役战报辉映其间。滇军将士用刺刀与热血,将《义勇军进行曲》的誓言化为现实。凝望远征军将领佩剑,大家眼眶湿润,从课堂到沙场,从笔杆到枪杆,云岭大地,从不缺为国担当的铁骨脊梁。
腾冲战场:忠魂热血铸山河
随后几天,实践团奔赴腾冲国殇墓园与来凤山战场遗址。国殇墓园依山势而建,9168座镌刻着“忠”字的墓碑静静矗立,铭记着1944年收复腾冲的远征军英烈之名。“127个昼夜的浴血奋战,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数十位英魂的热血。”讲解员的介绍中,现场庄严肃穆,队员们垂首肃立,向英烈敬献花束。
“那是日军碉堡的残垣,这是远征军冲锋的战壕。”来凤山顶,雨水冲刷着布满弹痕的岩石,仿佛在诉说当年的激战。1944年,中国军队在此与日寇展开13昼夜的殊死搏斗,最终以血肉之躯夺回阵地。一位队员感慨道:“我们脚下的每一步,都是先烈用生命守护的山河。”
行程虽近尾声,队员的心潮却久久难平。从聂耳笔下激昂的旋律,到联大校园不灭的灯火;从讲武堂铸就的铁血军魂,到腾冲战场矗立的忠勇丰碑,哈工大“红途寻迹·青春励行”实践团以战歌为线,串联起抗战精神的万千气象,这是对故土难离的深沉眷恋,是宁死不屈的铮铮锋芒,是军民同心的磅礴力量,更是代代相传的坚定信念。这些深刻的精神印记,终将化为新时代青年的行动坐标,让烽火淬炼的民族魂,在复兴征程中永放光芒。
图/文 邓杰月、李金润、李寅北 哈工大(深圳)智能学部
(责任编辑 苏宇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