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冷瑾 西南林业大学宣传部
八十载弦歌不辍,八十载与国同行。自1939年诞生之日起,西南林业大学便将根脉深植红土高原,始终与民族同呼吸、与国家共命运。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逐步形成“红底绿韵、红绿交融”的特色育人体系,培养了一大批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使民族精神在校园落地生根、枝繁叶茂,呈现出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与先进性。
一、向根里扎,培本固元坚定办学方向
学校党委高举旗帜跟党走,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紧密结合,切实增强广大师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统一战线充分发挥“重要法宝”作用,团结各方力量,汇聚办学合力,推动学校发展成为以林学、林业工程、风景园林、农林经济管理等涉林学科为龙头、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特色高校。
理论武装强根基。学校“一盘棋”的思路推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走深走实。校党委每年制定理论学习计划,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党的创新理论及时纳入学习计划。党员校领导履行“一岗双责”,协助校党委落实列席旁听制度,常态化深入院级党组织督促指导。各院级党组织通过党委会、理论学习中心组、党政联席会、“三会一课”等多种形式开展学习研讨。此外,学校系统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拓展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外延和内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场景和方法,有效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经过多年积累,学校在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方面稳步推进,实现了党的创新理论在广大师生中的有效传播,在教学比赛、理论宣讲中取得多项优异成绩,培养出一批批具有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时代新人。
服务师生守初心。学校始终树牢宗旨意识,切实走好新时代的群众路线,致力于团结、动员和服务师生。学校将“师生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推动工作和衡量工作得失成效的根本标准。通过设立的教师中心、学生中心、课程中心等内设机构,更好地服务了师生成长发展。学校开展师生“面对面”、领导干部下基层一线工作,打通信息沟通渠道,听取师生意见建议,问计于师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与师生沟通交往中得到提高。近年来,学校校园环境建设持续推进,硬件设施逐步完善。现在,学校的道路更宽更平了,树木花草更多更绿了,办公环境、用餐环境、文化氛围变得更好,入校即是风景、处处都有文明,学校发展成果真正惠及了广大师生。
二、向深处走,守正创新深化办学思路
支部建在一线,堡垒强在一线。学校把支部建在教学科研团队上,让党旗在实干笃行第一线高高飘扬。目前,学校获批全国样板党支部3个、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1个、近40个省级各类示范基层党组织。这些支部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和社会服务,着力促进党建和业务双融合、双促进,把支部建设成为推进学科专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
完善制度建设,抓实常态。以“三全育人”为指导,学校将民族精神培育贯彻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面有重点地鼓励党政干部、团学干部、专任教师结合岗位职责和专业课程参与民族精神培育,助推学校民族精神培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党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各种形式进行教育感染,使民族精神培育贯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在课堂之外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依托竹、茶等学校优势学科资源和学校校史资源,通过校园文化景观打造、文化活动开展,将包括民族精神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体化、校本化,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加实际、直观的体验,使民族精神在“小事小节”中得到培育,“以文育人”的意识、氛围正在得到提质增效。学校民族精神培育已经呈现出“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生动局面。
着力平台搭建,攥拳增力。学校把握民族精神的实质内涵,深化实践,使民族精神不但成为团结干事的行动指南,也为学校各项拓宽了领域范围。学校相继建成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民族生态文化研究中心、古茶树研究中心等多个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林业特色的育人基地和科研平台,切实加强对国家战略等重大问题的关注与回应,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联谊交流,为加深不同学科间的资源共享、成果共建作出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2024年,学校获评“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
三、向广处行,服务大局释放办学成效
潜心育人,硕果盈枝。邱坚教授等一代代教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培养出王春丽、陈莎、熊楷等一大批优秀毕业生,他们在生态保护、乡村振兴、创新创业一线绽放青春光彩,成为“强国有我”的生动注脚。
突出特色,培育科研。学校鼓励、支持、服务科学研究,在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为改革创新奠定了基础。其中,有徐正会教授对蚂蚁家族数十年如一日的深入研究、有易传辉研究员对云南昆虫物种的系统记录、有唐雪琼教授对边疆民族自然保护地社区治理的持续思考。这是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打地基、强基础的西林实践,服务了边疆治理和国家重大战略落地。
自觉自信,弘扬文化。学校面向国内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立足省内,学校在西双版纳勐海、普洱澜沧、保山腾冲、大理剑川等地建立多个实习实训基地,鼓励师生发挥专业优势,为推动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发展以及促进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面向国际,学校在马里设立孔子学院,传播中国文化,促进文化交往,服务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立足边疆,联通国际。学校与泰国、越南、孟加拉国、俄罗斯等多个国家的高校在产能合作、生态治理等领域寻找利益交汇点、关切点,共享技术、共建项目,深化可持续发展合作,稳步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这是学校立足边疆、着眼全球、服务国家战略的积极探索。
心系群众,服务社会。辉朝茂、韩庆莉、徐永艳一大批科研工作者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在昌宁、罗平、武定建立科技小院,定期举办培训班,给予现场指导,无偿传授甜龙竹、小黄姜、食用菌的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治知识等农户急需的农业实用科学技术。他们既是“两山”理念的探索者也是伟大民族精神的实践者,用科技的力量让地方群众增收得实惠,成为老百姓交口称赞的“西林人”。
风正潮涌,自当扬帆破浪。新征程上,西南林业大学将胸怀“国之大者”,心系“省之要者”,持续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抓细抓常、引向深入,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 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