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彝族自治县地处哀牢山—无量山生态屏障的生态安全战略重要位置,属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境内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近年来,南涧县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坚持“生态立县、环境优先”战略,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中国天然氧吧、全国绿化模范县、云南省美丽县城等多项殊荣。
构建环境保护机制,守护绿水青山。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构建形成齐抓共管、联防联治的生态环境保护大格局。一是构建环境保护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属地管理、分级负责、部门协作、社会共管”原则,对全县森林资源进行分级管理,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森林资源管理机制和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制定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协调落实等机制,扎实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各项工作落实。二是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突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做到应划尽划,严格项目准入制度,实行最严格的保护。三是探索山河保护机制。建立健全河长制度和巡河制度,创新推出“智慧型”河湖长制公示牌“亮码上岗”,无人机巡河“借眼”治水,压实“河(湖)长制”工作,所有断面水质保持在Ⅱ类及以上。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明确各级林长保护发展森林草原的目标责任,创新推行“林长+警长”“林长+检察长”举措,构建森林草原资源保护管理长效机制,实现县域“林平安”。
坚守生态优先理念,建设绿色家园。坚持把绿色作为全县最亮的底色,把生态作为全县最有含金量的潜力,坚持生态优先发展主基调,建设好绿色家园。一是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扎实抓好国家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生态修复等工程,累计完成各类造林还林和生态修复157.34万亩。县城周边及城区重点区域栽植各类树苗39万株、新建绿地43万平方米,县城建成区绿地率达40%。全县累计完成义务植树738万株,建成省级森林乡村60个,森林覆盖率达66.67%,森林蓄积量达722.16万立方米。二是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抓实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监管工作,对破坏生态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严格执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离任审计制度。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对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漫害山国有林区、县城近山面山等森林防火重点区做到“定人、定点、定位”,将GPS与手机App联网进行林业巡护软件管理,并把无人机和红外相机拍摄技术应用于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中。三是提升污染防治水平。持续推进“厕所革命”,以“整村推进”带动农村厕所改建,因地制宜确定建设模式,扩大农村厕所覆盖范围,引导群众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加强农业农村面源和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积极推行农村生活垃圾“一村一策”就近处置,1136个村组实现村组保洁员、垃圾收集处理、处置费缴纳“三个全覆盖”。
立足生态独特优势,发展富民产业。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平衡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立足资源优势,做强绿色富民产业。一是做强主导产业。持续推进“一县一业”茶产业重点发展,入选全国茶叶百强县。成立云南白茶研究院,成功举办首届云南白茶产业发展大会。全县通过绿色有机认证面积达11.9万亩,占茶园总面积的98%。创建“凤凰沱茶”“无量山高山生态茶”“南涧绿茶”“南涧无量山红茶”4个区域公共品牌。二是做优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高原特色产业,2024年实现,烟叶收购12.98万担、烟农收入2.46亿元,中草药种植面积4.32万亩,产值3.69亿元;泡核桃面积稳定在80万亩,实现泡核桃总产量3.97万吨;无量山乌骨鸡存栏174.53万羽,出栏360万只,肉牛存栏8.16万头,出栏5.8万头,被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列为优势特色奶水牛产业集群建设县。三是做活产业体系。建立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专业合作社为纽带,规模养殖场、家庭农场、养殖大户为骨干,小农户为补充的特色种植养殖模式,全县有农业企业563户,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35户(省级3户),农民专业合作社548个、家庭农场157个、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101个、示范家庭农场63个,全县绿色食品获证17个,“南涧无量山高山白茶”“南涧红花”、南涧无量山乌骨鸡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
激发生态旅游潜能,培育旅游业态。紧紧围绕“绿美茶区、农旅融合发展示范县”的发展定位,利用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实现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共赢发展。一是探索开发资源优势。依托“无量山、澜沧江、南涧跳菜”三张名片,以休闲养生、体验感受为重点,打造了无量山樱花谷、无量山藏茶谷、无量药谷“三谷”为代表的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康养休闲度假目的地。挖掘开发澜沧江水资源优势,以“渔旅”融合、户外运动、沿江经济发展为重点,科学有序开发了野钓胜地孔雀渡、“云上小湾”休闲园、“猛龙渡”户外运动基地,带动了澜沧江沿岸带的乡村旅游发展。二是发挥赛事引流作用。大力推进旅游产品、业态、消费场景创新,延伸生态旅游产业新链条,成功举办“中国·大理沱茶文化旅游节”、火把狂欢节、樱花季“跳菜王子”争霸赛、藏茶谷半程马拉松、澜沧江孔雀渡第三届全国野钓大赛等活动,全网传播量超过10亿,节庆引流作用充分发挥。三是提升旅游发展能力。坚持把全县旅游作为一个大景区来打造,逐步完善景区美化、亮化、绿化等工程,把旅游景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生态农业庄园、特色乡镇、传统村落等串点成线,打造出“大美土林多彩之旅”“无量秘境仙侠之旅”“寻茶、垂钓观鸟野趣之旅”等旅游精品线路,让县城、景区、集镇、村寨等各显其美。目前,全县共有农家乐100余家,民宿酒店165家,旅游从业人员达3000余人,让群众在家门口吃上了“生态饭”。
强化生态宣传阵线,引导公众意识。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理念,不断推动生态文化教育的补位、生态文化宣传的到位、生态文化示范的进位。一是探索生态保护宣传方式。积极探索宣传多元方式,将生态保护与宣传进社区、进校园、进基地、“小手牵大手”等活动深度融合,采取喜闻乐见的方式多形式开展宣传活动。具有独特的自然山水景观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等的灵宝山国家森林公园,被评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为公众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增强生态保护意识的平台。二是加强生态文化成果推广。持续加强生态理念和生态保护成果的宣传推广,制作宣传视频、宣传片,提升群众生态保护意识,涌现出李毕祥心甘情愿从“打鸟人变身护鸟使者”,罗开春“一家三代逐梦青山”,喜获全国“桃花源巡护员奖”,彭春贵“捕鸟大王”摇身一变鸟类鉴别“土专家”等感人故事。三是协同推进生态文化教育。通过歌舞的形式,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南涧跳菜”演出逐步走向产业化,曾经靠山吃山的“砍柴队”,变成了爱山护林的跳菜队、生态环保的宣传队。进一步引导群众改变砍树毁林、猎食野生动物的陈规陋习,积极投身到生态环境保护、生活环境美化中,形成民族团结、生态优美、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执笔:中共南涧县委政策研究室尹国文、左国芬)
(责任编辑 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