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进松 西南林业大学匠心美育辅导员工作室
教育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其质量与内涵直接关系到乡村社会的全面进步。艺术实践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丰富乡村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其审美素养,更能在潜移默化中传递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美育观,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艺术实践教育,深入理解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中国化时代化内涵,为乡村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美育观念新实践,时代精神共铸就。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强调美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主张通过美育培养审美情感、创新思维和人文素养,进而推动社会整体进步。在乡村教育实践中,应积极探索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美育观与中国传统文化及乡村实际相结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美育体系。一是强化美育的意识形态功能,通过艺术实践教育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乡村学校中,可开设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主题的艺术课程,使学生在艺术创作中感悟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二是注重美育的实践性,鼓励学生通过艺术创作表达对乡村生活的体验与思考。可组织学生参与乡村风貌改造、文化墙绘制等活动,使其在艺术实践中感受乡村之美,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与归属感。三是推动美育与科技融合创新,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提升美育的吸引力与实效性。例如,借助虚拟现实技术重现乡村历史场景,使学生沉浸式体验乡村文化的深厚底蕴;利用网络平台展示学生的艺术作品,拓宽其视野与交流渠道。
艺术实践融乡村,文化传播共繁荣。在新时代背景下,艺术实践教育已超越单纯的艺术技能传授,成为文化传递与价值引领的重要途径。在乡村地区,艺术实践教育应紧密结合本土文化的独特性,通过挖掘、整理、传承与创新,使乡村文化在艺术实践中焕发新的活力。一方面,应积极引导青年艺术家和志愿者深入乡村,开展多样化的艺术教育活动,如乡土艺术创作、民间艺术体验、乡村音乐节等,让学生亲身感受艺术魅力,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与自豪感。这类活动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还能够在无形中培育其文化自信,为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艺术实践教育应注重与乡村产业融合,通过艺术创作与乡村特色产品结合,推动乡村经济转型升级。例如,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开发具有市场吸引力的艺术产品,既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又提升乡村文化的传播力。
乡村振兴显成效,艺术实践共助力。艺术实践教育在乡村振兴中不仅具有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直接效应,还能够通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乡村经济转型、增强社会凝聚力等多方面产生综合影响。其一,发挥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艺术实践教育直接承担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有助于构建乡村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通过艺术创作与展示,乡村文化得以在更广阔平台展现其独特魅力,吸引外界关注与认可,为乡村文化发展注入新动力。其二,促进乡村经济转型升级。艺术实践教育能够激发乡村经济内生动力,推动产业创新。通过艺术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可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如乡村旅游、手工艺品等,为乡村经济开辟新增长点。其三,增强社会凝聚力与和谐程度。艺术实践教育有助于加强乡村居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通过共同参与艺术活动促进情感沟通,营造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社会氛围,为乡村振兴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以艺术赋能乡村文化生态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是建设美丽乡村、续写美丽中国的重要途径。应深化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中国化时代化实践,充分运用艺术实践教育这一载体,推动其与乡村文化深度融合,发挥在乡村振兴中的综合效应,促进乡村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为乡村教育注入新活力与内涵。
(责任编辑 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