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陈加飞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茹国礼 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也同样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理论思维是用理论把握现实、引领实践、推进文明的思维方式和思想力量。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思政课教师理论思维的基础。增强思政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能力,对于加强思政课教学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能力是提升思政课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时代需要。恩格斯曾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思政课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而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就在于发挥好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要”和“八个相统一”要求,为思政课教师守好课堂主阵地,切实承担铸魂育人的时代重任提供了思想遵循。深入贯彻落实这一重要实践要求,就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根本遵循,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直面当前我国及世界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骨干力量,要着力提升理论武装水平,扎实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不断夯实理论基础、厚植理论功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将理论创新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主动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才能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
高校思政课教师理论思维培育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为立足点,以破解教学现实矛盾、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效能为核心目标,实质上是对当下思政课改革创新变革的积极响应。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相互交织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强化理论思维,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才能凭借透彻的学理和智慧应对复杂的现实状况。当前,部分思政课教育教学存在政治引领力欠缺、理论阐述穿透力不足、学术与现实脱节等问题,其根源在于思政课教师理论思维水平不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体现在其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双重功能上,思政课教师只有在理论思维层面构建起完善的理论思维体系,才能真正将马克思主义真理转化为塑造青年精神世界的理论利器,完成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能力是教师把握思政课马克思主义理论属性的必备品格。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既是我们党不断克服困难、破解难题的优秀传统,也是高校思政课重要内容。理论思维不同于常识思维和经验思维,是一种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阶思维方式。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就是要求教师通过科学的分析和系统性的思维,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思政课的这一理论属性,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扎实的理论功底、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系统的理论构建能力。只有深刻理解并实践这些基本遵循,思政课教师才能有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授给学生,才能更准确传达党的思想及理论,才能培养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八个相统一”涵盖思政课各方面,形成有机整体,为思政课守正创新提供科学路径。要坚持和实现“八个相统一”,教师需深入理解并灵活运用,以最大化思政课育人效果。提升思政课教师理论思维是对“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遵循。政治性是思政课的根本属性,体现其在思想政治引领中的关键作用;学理性要求思政课有科学性和理论深度,通过学理分析让学生信服。坚持二者统一,教师要阐明党的理论和方针,通过学理分析让学生理解其科学性,避免灌输式教学。扎实理论功底是思政课教师基本要求,教师需深耕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把握其科学性和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能力是思政课教学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理论化的关键环节。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升理论思维能力,是思政课程本质属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将教学实践经验转化为理论成果的重要环节。推进教学实践经验的理论化改造,是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学成效的关键所在,其核心在于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深入反思教学方法,系统提炼符合青年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理论体系,构建科学规范的教学模式。理论反思与实践总结相结合,构成了教学实践经验理论化改造的基础性工作。思政课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自觉养成反思意识,深入思考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有机融入教学全过程,全面分析教学实施过程、实际效果及学生反馈情况。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系统研究,教师能够准确查找教学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为创新教学方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教学成果的系统化与理论化表达是将实践经验转化为理论成果的关键性环节。对思政课教师而言,就是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零散的教学经验和成功案例进行科学分类、系统整理和全面总结,深入剖析典型案例,提炼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教学规律与理论框架,使宝贵经验发挥更大示范引领作用。思政课作为涵盖多学科领域、多知识??榈闹匾纬烫逑?,教师在推进教学成果系统化与理论化表达过程中,要注重强化对各类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充分体现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和思想深度。
理论改造的实践反馈与循环优化是教学实践经验理论化改造的核心。教师初步形成理论化教学成果后,要在实际教学中反复验证其有效性,通过反馈和调整优化理论框架。基于思政课教学的特殊性,思政课教师要强化思政教育价值导向、理论深度和实践成效。结合理论反思与实践总结,促使教师发现教学问题、找到改进方向;经系统化和理论化表达,可将教学经验转化为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成果;通过实践反馈与循环优化,能不断验证和完善理论,使其在教学中发挥更大作用。这一过程的实现离不开思政课教师理论思维的发挥,与此同时既提升了教师教学水平和理论素养,又推动了思政课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能力是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所需具备的核心素质。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一系列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科学概念。这些基本原理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而且为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社会发展规律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理论支撑。学生要全面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核心素养,首要任务在于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精髓要义。因此,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这些核心概念的深刻内涵及其内在逻辑联系,帮助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关键在于培育理论思维能力。对学生而言,理论思维能力不只体现为理解和记忆理论知识,更在于运用理论开展实践分析、破解难题。马克思主义强调理论与实践统一,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夯实理论基础,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离不开思政课教师教学主导作用的发挥,要通过多样教学形式加强学生理论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将原理与实践融合,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
【本文系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硕博专业课程教学讲义建设专项项目“重回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体系导论”(项目编号:JYJS202007)、教改重点课题“高校思政课教师理论思维培育研究”(项目编号:2022JG1005)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 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