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岭时评特约评论员 董博文 李润生
眼下正值暑期旅游高峰,当全国多地开启“蒸烤模式”,大理却悄然为游客递上了一张21℃的“避暑邀请函”。苍山洱海间流淌的夏日凉风,让这座城成为今夏火热的避暑胜地。网友笑称“半个中国的人都来大理打卡”,古城的石板路上游人摩肩接踵,生态廊道的自行车流绵延不绝。
在这幅热闹的避暑图景背后,有一群“隐形人”正用汗水守护着这份清凉——他们是烈日下抢修线路的电力工人,深夜里清扫街道的保洁员,还有车流中指挥交通的交警同志等等。
数据显示,进入暑期,大理古城、沙溪古镇等热门景区的单日游客量已突破25万人次,景区用电负荷同比激增38%,电力工人早已开启了“白+黑”模式。这些藏在配电箱后的忙碌身影,让每一盏客栈的夜灯、每一条夜市的烟火都能稳稳运转,把惬意悄无声息地送到游客身边。
每天晨光未亮时,环卫工人的扫帚已在青石板路上划出沙沙声响。凌晨4点的古城,他们弯腰打扫着昨夜的烟火痕迹;正午的生态廊道,汗水浸透的橘色工装在烈日下格外醒目。是他们的坚守,让每一条街巷海湾都保持着美丽洁净。而在车流如织的路口,交警们顶着高原烈日指挥疏导,用黝黑的肤色和湿透的警服换来了景区周边的井然有序。
这些守护者中,还有更多温暖的面孔:打印店老板捡到手机并为游客保管、民宿老板提前备好的防晒用品、景区工作人员重复百遍的路线指引、志愿者递出的一瓶藿香正气水……无不透露着云南的人文温度。当夕阳给苍山镀上金边,正是这些被汗水浸透的日常,托住了“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底蕴。
人们常说:“人心暖,风自柔”。这个夏天,苍洱的风之所以格外清凉,大概是因为它先吹过了那些湿透的工装后背。下回,当古城路灯准时点亮时,别忘了带走您脚下的垃圾,对坚守在各个角落的“他们”报以最真诚的微笑。
作者单位:大理州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 苏宇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