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元不限次数上门电话,全国高端大圈经纪人联系方式,全国同城空降快餐品茶,200块钱3小时上门二维码

文史博览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理论网 >> 文史博览 >> 正文
【原创】林海行:曾孝濂的版纳岁月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12日 17:30:00  来源: 云南理论网

 

  许再富、韦仲新著《林海行》(云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

   作者 王准 云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教师

     20世纪70年代末,著名博物画家曾孝濂应植物学家、时任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园长许再富之邀,为其科普著作《林海行》设计封面并画插图。曾孝濂为该书设计的封面将热带花卉、树木、果实等融为一体,绿意盎然、生机勃勃。插图画法纯用白描,粗细并重、刚柔兼备,严谨细致中透露着洒脱自然之美。赏心悦目的图片与通俗易懂的文字相得益彰,该书一经出版便受到好评,曾获1981年“新长征优秀科普作品”二等奖。而荣誉背后也珍藏着一段令曾孝濂难以忘怀的版纳岁月。

 

 

 

  曾孝濂为《林海行》所绘插图

  “523”计划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美国入侵越南,越南军民奋起反抗。应越南政府请求,中共中央和中国政府作出了援越抗美的决策。在此过程中,恶性疟疾肆虐中南半岛地区,原有抗疟特效药奎宁因耐药性等问题,我国援越部队及越南人民军发病率甚高,极大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研制新的抗疟药物已成为当务之急。1976年5月23日,解放军总后勤部等多个部门共同承担起了代号为“523”的抗疟药物研制任务。

  曾孝濂被选中参与“523”计划的绘图任务,开始走出昆明植物所的实验室与人造园林,到神奇的热带雨林进行探索研究。从1967年至1972年,曾孝濂都在中国云南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的边境林区开展工作。他先考察并采集标本,再依据实验室里筛选出的植物种类进行实地写生,并交给部队试用。在“523”任务中,一种菊科植物黄花蒿的有效成分青蒿素经过临床试验最终被确认为新的有效抗疟药物。多年后,青蒿素经过不断改进,被世界卫生组织确认为治疗恶性疟疾的特效药。

  雨林奇遇

  参与“523”计划让曾孝濂与热带雨林结下了不解之缘。而美丽富饶、风情万种的西双版纳自此成为曾孝濂艺术生涯中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

  雨林中的一切如磁石般深深吸引着曾孝濂。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是一个神奇的秘境,晴天青翠欲滴,雾天雨天朦胧湿润。幽深之处密不透风,白昼犹如暗夜。曾孝濂惊叹于高耸入云的望天树,惊愕于有着板根与气生根的绞杀树,在硕大叶片的芭蕉与海芋间流连忘返,相貌奇异的寄生花、水晶兰等也令他赞叹不已。那些徘徊于丛林中的亚洲象、水鹿、黑熊、印支豹、野猪、穿山甲等动物更是每时每刻都吸引着曾孝濂的目光。而热带雨林中的绿孔雀、犀鸟、鹦鹉、白鹇、红耳鹎、太阳鸟、织布鸟,以及众多人们无法叫出名字的鸟儿们更是令曾孝濂目不暇接,悦耳动听的鸣唱和雨林中的其他声音相互交织,宛若一曲生命的交响乐,种种奇观震撼着曾孝濂的心灵,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曾孝濂的创作理念。

  曾孝濂绘画的地涌金莲

  曾孝濂绘画的犀鸟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是曾孝濂天然的办公室与实验室,其中有惊喜与乐趣,也有惊吓甚至危险。研究工作的一大阻碍首先是猴子,在雨林中如果看到树冠晃动,十有八九是猴群活动。曾孝濂工作时,猴群见其孤身一人,便摇动树枝使树叶坠落,搅扰得他无法工作。曾孝濂无奈,只得回敬几颗石头驱赶猴群,但猴群不久又会回来,这种人猴之间的“游击战”便是曾孝濂雨林工作的常态之一。而雨林中最臭名昭著的昆虫当属蚂蝗、蚂蚁、马蜂、马鹿虱子“马家四兄弟”。一次,曾孝濂因采集标本耽搁了时间,遭蚂蝗叮咬,回到营地发现身上足足留下72处出血点;另一次,曾孝濂爬树采集标本时与蚂蚁不期而遇,成群的蚂蚁自上而下向他袭来,曾孝濂躲闪不及,手臂、脖子等处成为蚂蚁的“美餐”,被咬得又红又肿,火辣辣的灼烧感两三天后才慢慢消退。而马蜂与马鹿虱子曾孝濂虽未亲身领教,但同伴们被咬受伤的惨状同样令他发怵。雨林中的一次“偶遇”,曾孝濂至今记忆犹新。一天,写生中的曾孝濂听到一连串洪亮的吼声和粗粝的喘息声。他顿感大事不妙,因为拥有如此声音的动物往往是虎豹等猛兽。正在不知所措之际,他又听到拍打翅膀的声音,寻声望去,方才看见一只硕大的犀鸟站立枝头。虽是虚惊一场,但对曾孝濂而言却是劫后余生的喜悦。

  然而,曾孝濂并没有被种种困难吓倒,更多的时候,他总是陶醉其中。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犹如一座充满知识与奥秘的宝库。他不仅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意识到正是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相互竞争、依存的关系,构筑起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人类不是自然的主宰,也不是清高的旁观者,人类源于自然,也终将归于自然。“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曾孝濂认为当自己沉浸于大自然的造化中时,才真正获得了身心上的自由。在雨林中整整工作5年的经历,让曾孝濂建立起了以生命为中心的博物画创作理念,其画作从之前的“画得像”变为“画得活”是其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

  曾孝濂弟子杨建昆设计的《傣族建筑》邮票之“楼”与“亭”

  走下“上甘岭”的人们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博物画家杨建昆是曾孝濂的弟子,在谈及老师的职业生涯时说道:“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生活和工作条件都极为艰苦。在这样的环境下,有的人坚持下来了,有的人放弃了。曾老师是那个时代能‘活着走下上甘岭’的人。”让曾孝濂在逆境中能够忠于职守的力量,不仅来源于自己对艺术的浓厚兴趣,更来自前辈们精神的鼓舞。中国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先生是曾孝濂的伯乐,在50年代末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在西双版纳勐仑罗梭江畔建设热带植物园的经历至今依旧为人称道。

  版纳植物园罗梭江吊桥纪念封,纪念封上的邮票为曾孝濂设计的《棕背杜鹃》邮票。

  正是在蔡希陶和同仁们的努力下,曾经的荒野如今变成了绿地,林莽化作了花园,“琵琶鬼”变成了园艺工人。而曾孝濂也在蔡希陶等前辈的感召下,在国家发展需要的领域绽放光彩,在元宝山麓与罗梭江畔,勾勒出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曾孝濂和那个年代的许多有志之士一样,勇敢地走下“上甘岭”,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作品画在祖国大地上,精心呵护着祖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不断为国家的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本文系2023年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科普项目“方寸间的大千世界:博物君子曾孝濂”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KPJ20230030]

  (责任编辑 苏宇箫)

责任编辑:苏宇箫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徐州市neu985| 响水县0fi90| 岳池县gt8840| 富民县zmw394| 沂水县w9o293| 萨嘎县got70| 施秉县9tv26| 定日县hn9942| 阜新市iqh672| 长岛县i9x80| 凤城市sri264| 洱源县9pi622| 当雄县9bz645| 普兰店市em0375| 平安县lmo318| 枣阳市y8b528| 洛扎县hib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