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西南林业大学以林下经济为抓手,通过“科研创新—模式探索—校地协同—价值转化”的全链条实践,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中,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实践路径,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具有示范意义的西林方案。
一、问题提出:林下经济何以成为“两山”转化的关键
“两山”理论的要义在于超越“保护—发展”二元对立,阐明生态资本向经济资本转化的内在逻辑。林下经济依托森林资源,在林冠层下开展复合经营,通过科学利用空间、时间与资源生态位,实现“以林养林、以林富民”的可持续路径。
西南林业大学融合生态学、林学与经济学视角,提出林下经济“三维价值模型”:生态维度以乔—灌—草—菌立体配置提升生物多样性,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经济维度利用林下闲置空间发展中药材、食用菌、生态养殖等特色产业,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社会维度通过产业融合拓宽就业、促进增收,夯实乡村振兴基础。该校团队进一步构建“生境耦合—物种互作—逆境胁迫”的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体系,为云南林下经济提供核心技术支撑,并确立“生态优先、科学规划、分类指导、适度规模”的发展原则,为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技术动能。
二、技术攻关:破解“保护—利用—增效”三大痛点
西南林业大学立足西南喀斯特地貌、高原山地等复杂生态条件,聚焦林下经济“生态保护—资源利用—产业增效”的技术痛点,组建跨学科团队(涵盖林学、生态学、土壤学、植物保护、食品科学等领域)开展联合攻关,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针对林下经济“产量低、品质不稳、病虫害防控难”等问题,西南林业大学重点突破3类关键技术:立体种植技术方面,研发“林—药—菌”立体配置模式,如上层云南松、中层黄精、下层食用菌,通过精准调控光照、水分、养分的空间分配,土地综合利用率提升40%以上。绿色防控技术上,开发“生物多样性调控+天敌引入+植物源农药”的病虫害防控体系,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林下三七基地应用后,农药使用量减少65%,产品农残检测合格率达100%。循环利用技术领域,创新“林下作物秸秆—食用菌栽培—菌渣还田”循环模式,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示范基地,每年利用林下玉米秸秆、枯枝落叶等废弃物1.2万吨,生产茯苓8000吨,同时菌渣还田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15%。
三、资源底图:摸清“能种多少”的生态承载力
西南林业大学林下经济团队历时5年,完成对云南、四川、贵州等西南5省(区)典型森林类型的生态调查,建立“林下经济生态适宜性数据库”,明确了不同森林类型(如云南松、杉木、栎类、竹林)的林下空间资源量、土壤肥力、光照条件等基础数据,并构建生态承载力评价模型,为云南省林下中药材种植的“生态红线”划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四、品种与模式:构建“适地适树、适林适作”技术体系
(一)种业工程:开展云茯苓、滇黄精、屏边砂仁、云天麻、铁皮石斛等的种质资源圃建设和品种选育,较传统品种产量提高30%,且有效成分(如黄精多糖)含量提升20%以上;开展驯化野生牛肝菌等珍稀菌种,研发“林下仿生栽培技术”,技术成果在西南地区推广应用面积超200万亩。
(二)区域模式:截至2024年,西南林业大学在云南、贵州等西南地区共建林下经济示范基地21个,覆盖面积超100万亩。基地类型涵盖林下中药材、食用菌、养殖、旅游等。滇东南以文山、红河为核心,以三七、砂仁为主要推广品种;滇西以大理、保山为核心,发展核桃林下滇黄精,阔叶林下石斛等模式;滇东北以昆明、楚雄为核心,推广天麻、茯苓的“林菌+循环农业”模式。
五、场景示范:三类可复制、可推广的“林+X”样板
(一)守护“云药”名片,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云南是“中国药用植物之乡”,但传统中药材种植多依赖毁林开垦,导致生态破坏。西南林业大学联合各级政府,在昆明市、文山州、澜沧县、屏边县、双柏县建立林下中药材生态种植示范基地,重点推广“云南松+三七”“橡胶林+砂仁”,采用“当地育苗+林下定植+仿生管理”技术,模拟三七、天麻的野生生长环境,避免连作障碍(传统种植需轮作10年以上,林下模式可连作5年)。基地每亩林下三七产量达150公斤,较传统坡地种植减少水土流失70%,产品因“无农残、有效成分高”成为云南白药、三九医药等企业的直供原料,收购价提高50%。截至2023年,文山州林下中药材种植面积达86万亩,带动12万农户增收,户均年增收3.2万元,实现了“一棵三七护一片森林,一片森林富一方百姓”。
(二)点“废”成金,激活山区经济活力。“十三五”期间,云南森林覆盖率达65.04%,每年产生林下枯枝落叶、木材加工废料等林业废弃物超5000万吨。西南林业大学探索“林下废弃物—药用真菌栽培—菌渣还田”循环模式,在寻甸县大滴水村、腾冲市清水河村建立示范基地,利用云南松、栎类林下的枯枝落叶,粉碎后作为培养基种植天麻、茯苓、灵芝等药食同源真菌,每年消化废弃物3万吨。同时,开发“菌包生产—林下出菇—产品加工”全产业链,菌渣经腐熟后还田,使林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年增加0.8%,促进林木生长量提高12%,实现“废弃物减量化—食用菌产业化—森林土壤改良”的多重效益。
(三)拓展生态价值,开辟增收新渠道。依托西南丰富的森林景观资源,西南林业大学林下经济团队在保山市龙陵县、腾冲市等地打造“林下采摘、科普研学、康养体验”一体化基地。与保山市龙陵县品斛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石斛林下采摘+森林藏窖酒”项目,游客可体验林下石斛采摘、林下露营,带动周边农家乐收入增长60%;在高黎贡山茶博园,在林下茶园中建设中药材基地,开展茶艺培训、茶树下中药材识别等研学活动,年接待游客75万人次,茶叶+中药材产品附加值提升3倍;基地作为西南林业大学“实践教学基地”,每年接待学生实习、中小学生研学超2万人次,实现“生态保护—科普教育—旅游增收”的社会效益统一。
六、机制创新:多元共治的“两山”转化格局
西南林业大学打破“闭门造车”的科研模式,通过“校地合作、产学研融合、示范带动”等机制,将技术成果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力量。
(一)培育乡村振兴“新农人”。西南林业大学组建“林下经济专家服务团”(成员涵盖50余名教师、博士生、研究生),深入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等脱贫地区,开展“订单式”技术培训,开设“林下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控”“电商营销”等课程,采用“理论授课+现场实操+线上答疑”模式,累计培训农民、合作社带头人2万人次;开发“林下中药材数字化服务平台”微信小程序,提供技术问答、气象预警、市场行情等服务,随时随地为老百姓答疑解惑。
(二)构建产业发展“生态圈”。西南林业大学联合政府、企业、农户建立“四方合作”机制(高校出技术、政府给政策、企业建链条、农户搞生产),形成产业发展合力。与云南省屏边县、云南白药集团共建林下砂仁育苗和示范基地,编制《屏边县林下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为产业发展提供政策建议;与西草资源、九鸿生物等企业共建“产学研基地”,联合开发林下中药材深加工产品(如三七咖啡、黄精面膜),实现“科研—中试—产业化”无缝对接。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西南林业大学将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持续深化林下经济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在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为“两山”理论走深走实、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更大力量。(文:柏顺文 西南林业大学宣传部)
(责任编辑 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