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左国芬 中共南涧县委政研室
南涧是全国8个彝族自治县之一,县内居住着汉、彝、回、苗、布朗等2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50.6%。近年来,南涧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目标,在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方面不断开创新局面,南涧县成功创建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和大理州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试点示范县,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南涧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实践之路。
建设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共同体意识教育涵养家国情怀,使各族群众人心归聚、精神相依。一是突出中华文化符号印记。打造了贯穿县城、碑刻399首宋词的“十里涧河宋词长廊”,修缮、修建了定边风雨桥、农耕文化公园、跳菜文化广场、毓秀书院、文庙、无量塔、民族文化博物馆等一大批凸显中华文化符号的文化工程,创作了《亲亲一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曲和《南涧跳菜》《三道弯》等一批文艺作品,将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基因,根植入南涧各族人民心中,激发各族群众家国情怀,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和精神力量。二是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县委党校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室,县政协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委员工作室,进一步研究、阐释与宣传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采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式,命名县档案馆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基地11个,创建打戛红色革命历史陈列馆等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6个,深入开展红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着力在全县中小学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校园系列活动,开展中华经典诵读、讲解、书写等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三是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开展“小手牵大手,推普一起走”活动,创建54所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形成了“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推普工作网络。充分利用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说课比赛等平台,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
搭建互嵌共融平台,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积极营造互嵌互融的环境,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一是“三项计划”促互嵌。以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三项计划为支撑,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完善服务保障措施,强化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二是构建平台促交流。建成涧南、涧北等100多个综合公园和“口袋公园”,公共活动空间占县城建成区面积60%以上,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广阔空间。以城乡社区为平台,设立“一站式”服务窗口,提供就业、就学、技能培训等优质服务,努力构建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三是文化活动促融合。成功举办“中国·大理沱茶文化旅游节”、火把狂欢节、樱花季“跳菜王子”争霸赛、藏茶谷半程马拉松、澜沧江孔雀渡第三届全国野钓大赛等活动,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着力打好南涧跳菜“传承保护、凝心聚力、文旅融合”三张牌,建成国家级南涧跳菜传承中心和20个民族文化传习所,成功申报、命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51项、传承人100名。设立跳菜艺术团,招聘专业演员30多名,先后到韩国、日本、英国等国家演出,展现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培育创建品牌矩阵,发挥民族团结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开展民族团结示范创建活动,构建示范品牌矩阵,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谐共融。一是开展示范品牌打造。打造以县城为核心,无量山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走廊、澜沧江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和“无量山樱花谷、无量药谷、无量山藏茶谷”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园。成功打造了盖瓦洒、下大湾2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龙门洒、老家库等5个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成功创建公郎镇、山花村等43个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示范村。二是开展跨境联盟创建。牵头发起“三州三县”澜沧江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创建联盟,分别成立了“澜沧江流域(云南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带创建联盟和无量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走廊创建联盟”两个创建工作品牌,携手景东、镇沅、景谷成立无量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走廊联盟,实现了澜沧江沿线和无量山周边县市的多边合作、多方交流。三是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居民公约、村规民约等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成功创建全国文明村镇1个、省州级文明村镇20个、文明单位40个。
提升共同富裕成色,推动各族人民共富共融。聚力经济发展,着力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2022年以来,全县争取上级资金3000余万元,实施小湾东镇示范乡镇、米家禄等41个“民族团结进步‘十百千万’示范引领建设工程”和州级“民族团结进步‘百村(社区)’示范项目”,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切实增强互嵌式发展后劲。二是推动特色产业发展。立足南涧无量山、澜沧江大山大水生态优势,不断发展壮大“一杯茶、一片烟、一个核桃、一头牛、一只鸡、一棵药”等高原特色产业,以“小品味”写好“资源经济”大文章,造了无量山镇德安村等一批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建成了罗伯克乡村振兴示范园、红星乡村振兴精品示范村,不断带动各族群众增收致富。三是持续改善民生福祉。以城乡社区为平台,设立“一站式”服务窗口,提供就业、就学、技能培训等优质服务,努力构建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成南涧县就业幸福驿站,为进城务工的各族群众提供政策咨询、求职登记、岗位推荐、职业培训、技能提升等多种服务,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多渠道增加各族群众收入。
夯实基层工作基础,提升民族工作法治化水平。大力弘扬宪法精神,不断提升民族工作法治化水平。一是健全完善工作机制体制。全面完善了县、乡(镇)、村(社区)三级民族工作网络,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有力推动了全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高质量发展,南涧县委被表彰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二是全面贯彻落实民族政策。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修订完善《南涧彝族自治县自治条例》,筑牢民族团结进步的法治基石,全县建成1个法治公园,创建2个全国民主法治村、2个省级民主法治村。三是提升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水平。推进“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建立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民主议事机制、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大力推行新时代“枫桥经验”,设立91个人民调解委员会,1829个网格,创建平安乡镇、平安单位等20类平安细胞,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增强法治意识,努力用法治力量推动南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责任编辑 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