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淼瀚 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
始建于1928年的腾冲和顺图书馆,坐落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和顺,被学界誉为“中国乡村第一图书馆”。该馆始建于1928年,馆藏图书多达13万余册,其中古籍和珍本就占1万多册。它不仅是建筑与文化的瑰宝,更珍藏着一件承载着生命重量与家国情怀的特殊文物——教育家李景山先生临终前使用过的黑板。这块看似平凡的黑板,凝固了1927年4月30日那个令人心潮澎湃而又无比悲怆的下午,成为一堂珍贵“最后一课”的见证。
李景山(1870—1927年),腾冲和顺人,被誉为当地近现代新学教育的杰出先驱,尊称为“和顺教育界的泰斗”。他毕生扎根乡土,矢志不渝地投身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性情温厚聪敏,教学方式循循善诱,祖孙三代皆出其门下,桃李满天下,所培养的人才更是远播海内外。时人以其挽联精辟地概括了他的一生:“以教育为始,以教育为终,论学问文章,君当不朽;将社会新,扶社会起,忆纲维书报,我更堪悲!”
先生于1927年4月30日辞世。当日下午,著名滇西教育家李景山先生正在授课。他一边亲手在黑板上绘制吉林省地图,一边痛斥帝国主义列强抢占东北的丑恶行径,情绪激愤。回家后仅五小时,先生便与世长辞,留下了“最后一课”的故事。为了纪念景山先生,学生们将他当时在黑板上勾画的东北简图和板书原状做成雕刻,以志不忘。
“心有大我”是李景山先生一生的写照。他终生执教桑梓,视教育为振兴民族之本,以“栽桃李”来“将社会新,扶社会起”,即是大我精神的体现。正如李根源先生悼诗中“议长辟征总不为”一句所彰显,他淡泊自守,不慕权势,将个人价值完全熔铸于地方文教事业中——这正是个人价值与国家前途同体共振的“大我”情怀。生命将尽之际,尽管身体羸弱,他仍毅然走上讲台,将“传道授业”置于个人安危之上。“最后一课”讲授边疆地理,鞭笞列强侵略,其深意尤为耐人寻味:课堂已然成为家国意识的战场,知识传递化作了救亡图存的呐喊。那喷薄的激愤,正是对山河破碎、民族危亡椎心泣血的“大我”忧思。
“至诚报国”则是对先生生命的诠释。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将教育视为报国之本,努力探寻兴学育才以求国富民强的根本之路,此为其“大诚”。而在生命临终之际,这份“至诚”更是达到极致。他以燃烧生命的姿态站上讲台,以边疆国土为教材,以血泪之声唤醒学子,在生命的最后一息发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无声呐喊。
黑板无言,精神永存。刻板上的吉林省地图,关乎国土认知与国家主权意识,与“以志不忘”的铭文一道,共同铸就了“心有大我,至诚报国”这一崇高精神的具象丰碑。它穿越百年沧桑,不仅是一件珍贵的历史证物,更是一堂永不落幕的思政课;不仅是对李景山先生个人的深切缅怀,更是启迪今人——尤其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和青年学子——陶冶爱国情操、坚定理想信念、砥砺师道修养的“活教材”。它既凝固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内忧外患中的风骨与担当,更是对扎根奉献、胸怀天下、赤诚报国精神的永恒召唤。
和顺图书馆藏珍楼所藏的这块黑板,是“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教育家精神的具体化身。在民族复兴的长路上,它无声地提醒世人,为今日教育者标明方向,时时昭示教育的真谛与知识分子的担当。这块刻板以及上面“以志不忘”四个大字,是一份恒久流传的精神财富,值得永远铭记与传承。
(责任编辑 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