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樊娇艳 中共大理州委党校
新时代新征程,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科学指南。党校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主阵地,讲深、讲透、讲活习近平文化思想,是落实“两个结合”的关键举措,更是肩负新的文化使命的必然要求。讲好道理、学理、哲理,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中,才能让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党校课堂落地生根,引领各级党员干部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
运用学术讲深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政治高度与理论深度。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严谨的学理架构,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成果。讲深习近平文化思想,首要强化政治导向,以学理讲政治,把握其核心实质是讲深理论的关键点。讲深习近平文化思想要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站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政治高度,阐明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思想武器与行动指南的政治性。从“两个结合”的理论维度出发,既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历史逻辑,也要剖析其如何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让各级党员干部理解这一思想的政治站位与时代价值。作为党校教师,要系统梳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以“七个着力”为遵循,深入阐释文化自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核心概念,通过研读经典文献,构建学理框架,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概念、学术性话语系统融入教学,让各级党员干部从学理层面把握其强大力量,形成担负文化使命的行动自觉。
善用问题讲透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逻辑与价值引领。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揭示了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它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阐明了文化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紧密联系。讲透习近平文化思想,需立足问题导向,剖析道理的逻辑本质,价值引领是讲透道理的落脚点。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校教师应聚焦文化发展现实问题与地方发展实际需要,从实践逻辑、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三个维度展开,以文化建设成就阐释实践逻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渊源解析历史逻辑、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理论深度解读理论逻辑,用彻底的学理分析回应时代之问。作为党校教师,需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干部运用习近平文化思想分析现实问题。
巧用案例讲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与鲜活内涵。讲活习近平文化思想,要坚持深入浅出,以“小故事”阐释“大道理”,结合省内外典型案例是讲活事理的有效方法。“敦煌女儿”樊锦诗,一生致力于敦煌文物保护与研究,用行动诠释了文化自信。她的故事让我们明白,古老文明的光彩绽放,需要无数像她这样的守护者传承者;中医药文化借“一带一路”出海出圈,将独特的诊疗理念和方法传播出去,不仅为世界人民健康福祉作出贡献,也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领略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是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写照。大理凭借独特的自然生态优势,通过多媒体渠道向世界展示其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让全球看到中国在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方面的积极实践。党校教师要创新思政话语,用干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讲述文化故事,避免生硬说教。例如,大理州以文化遗产保护为主的“非遗+N”转化路径,通过将非遗与旅游、教育、科技等相结合,不仅让非遗项目得到传承,还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案例,能让理论从文本走向生活,使干部群众更直观地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增强其感染力与说服力。
融入情感讲透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共鸣与使命担当。讲活理论更需融入情感,以“情理”引发价值共鸣,启智润心。情理共鸣不是说教,而是在于引导。党校教师需在调动学员主动性上下功夫。如在讲解“中华文明特性”时,可采用辩论演讲、分组讨论等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员在思想交锋中领悟“中华文明特性”的辩证逻辑,将宏观理论转化为微观叙事,让干部在沉浸式体验中理解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统一性,从而深化对理论的认同感。此外,党校教师还需通过组织干部参观文化遗产保护现场、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等活动,让理论从课堂走向社会。在实践中,干部们能亲身感受文化的力量,在知行合一中强化文化自信,真正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传播者与践行者,不断激发广大党员干部以更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投身到新时代文化建设中,为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 苏宇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