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岭时评特约评论员 高棻蔚 李晶
“大理的野生菌要被采绝了!”近日,大批游客进入大理苍山商业化掠夺式采摘野生菌的事件引发网络热议。
游客渴望体验“像云南人一样捡菌子”的快乐,但随着采菌团数量的增长,“踩烂一片、采空一地”的风潮正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在大理,这类最初因普通民众发现的美景和乐趣,逐渐演变为“野生经济”的情形并不少见:如洱海生态廊道磻溪网红S湾与洱海的绝美风光相衬,成为摄影爱好者与游客的打卡圣地;道路尽头连接苍山与洱海的苍洱大道,摇身一变成为赫赫大名的网红公路。
磻溪村“S”湾
民众善于平凡中发现独特之美,并迅速捕捉商机,围绕这些景趣构建起丰富的商业生态,这种创造力确实为推动地方旅游发展提供了宝贵思路。但令人担忧的是,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这些“打野团”无视环境承载量,将公共自然资源转化为私人牟利工具。我们不禁要问:在追逐美景与商机的同时,该如何守护自然的馈赠?民间智慧需要引导,无序开发必须转向可持续发展,这既是对生态负责,也是对未来的投资。
“堵而抑之,不如疏而导之”,面对乱象,管理部门则需拿出疏堵结合的精细化管理智慧。网红S湾所在的磻溪村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有效治理的实例:2023年,磻溪村实施了规范乡村旅游方案和管理办法,整治乱占土地、乱摆摊点和无序停车等问题,同时增设临时摊位,促进就业和村民收入增长。2024年,通过有序开发引导,村民人均年收入增至2.36万元,真正实现了旅游收益反哺生态保护。
而面对汹涌的民间采菌热情,能否将无序的“游击队”转化为守规的“正规军”?关键是要限定空间、规范行为。在苍山保护管理条例许可范围内,对带队向导进行菌类识别、生态保护、急救知识等培训,将采菌之旅转化为移动的科普课堂,实现生态保护、食品安全、旅游发展与科普宣传的多赢。
古语云:“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当网红打卡的热潮退去,只有在生态底线与民生需求间找到平衡点,方能让苍山洱海永葆生机,让“野生经济”得以成长为可持续发展的参天大树。
作者单位:大理州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 苏宇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