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振东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付少帅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国际商务研究生
云南,这个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的省份,正以4060公里边境线为纽带,在“一带一路”倡议和RCEP框架下书写着边境贸易的新传奇。曾经,这里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茶马古道,货物经马帮辗转数月方能抵达东南亚;如今,中老铁路、跨境电商、智慧口岸等现代化设施,让云南从单纯的贸易通道升级为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国际枢纽。这一转变,不仅是地理空间的重塑,更是发展逻辑的深刻变革。
一、基础设施升级:打通“任督二脉”
中老铁路:黄金通道激活全域动能。2021年12月3日,随着中老铁路全线贯通,云南与老挝、泰国等东盟国家的时空距离大幅缩短。这条全长1035公里的铁路,截至2025年2月已累计运输货物3310万吨,进出口货物超760万吨。重庆预制菜通过中老班列直达老挝,泰国榴莲经铁路48小时内摆上中国货架,中老铁路成为“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磨憨铁路口岸作为我国对东盟第一大铁路口岸,单日交接国际货物列车最高达18列,智慧物流系统实现“运抵直通”,通关时间压缩60%以上。
口岸集群:从单点突破到立体网络。云南已形成“1+3+4+N”口岸体系:昆明国际枢纽口岸为核心,磨憨、河口、瑞丽重点枢纽口岸为龙头,孟定清水河、猴桥等物流节点口岸为支撑。2024年,勐满公路口岸、关累港水运口岸等新开放口岸投入运营,关累港设立全国首个水运边民互市市场,澜沧江—湄公河航运与昆曼公路、中老铁路形成多式联运网络。河口口岸应用智慧物流2.0系统,2024年进出口货物量达390万吨,同比增长37.9%,通关效率提升40%。
二、产业升级:从过境贸易到全链增值
边民互市+落地加工:小商品撬动大产业。云南创新“境外采购+边民互市+落地加工+国内销售”模式,推动贸易与产业深度融合。腾冲猴桥口岸引入晨光生物公司,通过边民互市进口缅甸万寿菊颗粒,加工提取叶黄素后销往国内,2024年前两个月带动边民增收378.5万元。河口口岸开展越南鲜椰深度加工,从采摘到制成椰汁仅需24小时,海关“免到场查验”“直通运输”等便利措施降低物流成本30%。目前,全省落地加工企业超200家,2024年边民互市商品落地加工率达65%,形成茶叶、水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链。
资源经济转型:从低端输出到高端制造。云南依托丰富的矿产、农业资源,推动产业链向高附加值延伸。文山州承接“北铝南移”产业转移,2025年一季度成功出口33吨电工圆铝杆至越南,实现铝产品出口“零的突破”。瑞丽珠宝产业园整合缅甸翡翠资源,通过设计加工、品牌运营,将原石价值提升10倍以上。2024年,云南对南亚东南亚国家进出口额达1257.8亿元,连续5年超千亿元,机电产品、化工产品出口占比提升至35%。
三、数字赋能:重构贸易新范式
智慧口岸:数据跑路替代企业跑腿。云南建成中国(云南)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企业申报时间从30分钟压缩至5分钟,支持中老铁路国际货物列车一站式通关。河口口岸“边互通”App实现边民互市线上申报、跨境结算,2023年上半年跨境结算额达67.58亿元,惠及2.2万名边民。磨憨铁路口岸应用95306数字口岸站系统和智能导引车辆(IGV),实现货场全流程自动化监管。
跨境电商:小屏幕连接大世界。官渡区打造数字贸易出海基地,推出“跨境电商+产业带”模式,吸引花伍科技、中译语通等企业集聚。2025年一季度,全省新增跨境电商主体数量同比激增35%,普洱茶、野生菌等云品通过短视频直播打开欧美市场,目标产值突破700亿元。楚雄彝绣植入区块链溯源标识,通过“彝绣国际云展厅”与泰国、法国品牌联名,产业产值三年增长41%。
四、区域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政策协同:从双边互惠到多边共赢。云南主动对接RCEP规则,2023年签发RCEP原产地证书货值26.8亿元,企业获关税减让6702万元。与老挝、缅甸建立跨境经济合作区,探索“跨境产能合作+跨境电商”模式。2024年,云南对越南进出口额达221.3亿元,同比增长18.6%,中药材进口量激增326%,实现资源互补。
人文相通:从经贸往来到文化共鸣。南博会、边交会等平台成为文化交流窗口。2025年第九届南博会期间,25场非遗大秀联动15国,彝族刺绣、傣族织锦登上巴黎时装周,“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IP通过短视频全球传播。中老铁路“澜沧号”列车开通跨境旅游专列,2024年出入境旅客超2500万人次,文化交流反哺经贸合作。
从“通道”到“枢纽”,云南边境贸易的转型之路,是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生动缩影。这条跨越山河的贸易走廊,不仅重塑了区域经济格局,更以“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的三重突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实践样本。未来,随着中老铁路延伸至泰国、泛亚铁路网逐步成型,云南将继续以开放姿态拥抱世界,在共建“一带一路”中书写更辉煌的篇章。
(责任编辑 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