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元不限次数上门电话,全国高端大圈经纪人联系方式,全国同城空降快餐品茶,200块钱3小时上门二维码

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理论网 >> 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 >> 正文
加快打造洱海流域绿色转型科创策源地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02日 18:00:12  来源: 云南理论网

  加快打造洱海流域绿色转型科创策源地

  ——云南大理洱海流域科技小院集群赋能“两山”转化创新实践

  中共大理州委政策研究室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在洱海边作出“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殷殷嘱托;2020年1月、202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云南,对洱海保护作出重要指示。十年来,大理州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持以洱海高水平保护和产业高质量转型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先后实施“七大行动”“八大攻坚战”“六个两年行动”“九个三年精准提升行动”,洱海水质连续多年保持优良水平,但仍然面临面源污染来源不清、作物产值低且养分环境损失大、洱海保护与农民增收协同难“三大挑战”,以及洱海流域农业绿色转型全链条整合难、全要素集成难、全覆盖统筹难“三大难题”。

  面对困难和挑战,2022年以来,大理州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联合开展洱海科技大会战,坚持“政产研学用商”六位一体,不断强化“校地—校校—校企”合作,在洱海流域持续培育各具特色的科技小院实现了“从0到1”“从1到18”的突破,形成了以面源污染防控、绿色高值农业和乡村振兴为核心的3个科技小院集群,构建起“政府统筹政策引导,高校提供智力支持,小院开展科研攻关,企业推动技术落地,农户参与绿色生产,市场驱动商业转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科技赋能洱海保护和农民增收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科技小院创新实践的主要做法

  政府搭台、院士领衔,构建科技小院集群“协同链”。建立“政府出题、小院答题、多方助题”的协同创新机制,推动科研力量与地方需求精准对接、深度融合、高效联动。一是坚持校地协同,强化统筹协调“聚势”。与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联合共建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聘请中国工程院张福锁院士为大理州绿色发展首席顾问,并担任研究院院长,下设“五中心”(项目发展中心、国际合作交流中心、农业面源污染科研中心、农业绿色技术与产业中心、科技小院与社会发展中心),依托张福锁院士团队组建具有20余位高级职称的管理运行团队,全面负责科研项目的统筹规划、组织实施、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统筹推进“N”个科技小院的建设、管理及运行,形成了“1+5+N”的科技创新组织体系。二是坚持目标协同,强化问题导向“聚焦”。聚焦洱海水质保卫战,建立面源污染精控、绿色防控、高原遥感、洱海环保与有机循环4个科技小院,着力破解洱海入湖污染来源不清、贡献不明难题。聚焦洱海流域高值农业攻坚战,建立绿色高值种植、云天化绿色智能肥料、大理烟草、洱海水稻、蔬菜(古生村、大庄)、巍山柠檬、宾川果蔬、兰桂骐绿色数智农业产业、宾川数字水肥10个科技小院,着力破解流域种植体系绿色不高值、高值不绿色难题。聚焦洱海流域乡村振兴阵地战,建立大理古生村、乡愁农文旅、洱海人文、数商兴农4个科技小院,着力破解洱海保护与农民增收协同难题。三是坚持资源协同,强化智库建设“聚能”。打造高端智库,组建“洱海流域科技小院集群”指导专家团队,采取“双聘制”引进全国5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共500余名科技人才,构建起“多学科交叉、多院校联合、多主体融合”技术应用落地新模式,为科技小院集群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打造国际智库,建立洱海国际合作专家库,吸纳62位国际专家、资深教授、青年教授入库,覆盖全球水环境治理、生态修复、气候变化、环境监测等领域,通过举办洱海论坛、专家讲座等方式,引入国际智力为科技小院集群所用,推动发达国家经验与技术在洱海流域创新应用。

  集群发力、会战洱海,构建科技小院集群“创新链”。发挥科技小院集群学科优势互补、团队联合攻关、技术一体化落地的优势,开展洱海保护、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系统创新。一是创新面源污染防控路径,助力洱海保护。结合洱海入湖污染来源不清、贡献不明等共性问题,选取古生片区4.8平方公里作为主战场,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系统解析、精准防控、生态治理”试验示范,构建源头排放—输移—入湖全过程的“六纵七横”监测体系,建成源头减量—过程拦截—生态循环“三道防线”防控体系,实现精准监测关键点位水质水量、精准识别面源污染时空特征、精准解析入湖污染负荷、精准开展过程拦截净化、精准实施生态循环治理“五个精准”,全面打通从入湖口监测到地块分类管理的全链条路径,2024年古生片区稻季削减总氮24.0%、总磷53.2%。二是创新农业绿色高值路径,助力农民增收。结合洱海流域土壤、气候等区域特征,以“水环境阈值”为红线、“周年亩产值超万元”为核心指标,选取油菜、水稻、玉米、莴笋、蚕豆等作物开展多项种植试验,集成种、水、肥、药、膜、机六大技术,分类分区制定生态种植技术规程及氮磷施用限量标准,研发绿色智能肥,建立养分智慧管控体系,构建“水稻+油菜(食用菌)”“烟草+鲜食玉米+油菜薹”一年三熟、“莴笋—莴笋—鲜食玉米”周年蔬菜等绿色高值轮作模式。2022—2024年在洱海流域累计推广11万亩,作物每季亩均降本增收600—2000元,减少氮磷排放60余吨。三是创新农文旅商融合路径,助力乡村振兴。结合洱海流域生态、人文等资源优势,系统梳理流域历史文化、生态文化、农耕文化、美食文化、民族文化等现状,编制乡愁小院规划设计方案,策划稻米文化节、稻米美食节、丰收节集市、油菜花文化旅游节等创意活动,孵化“苍洱留香”“巍山柠檬”等生态农产品品牌,开发“种植基地+科技小院+生态廊道”游览路线,研发“古生农家宴”白族特色美食菜谱,搭建“云品出滇”数商兴农应用平台,全面推动乡村资源配置优化升级,创造出集观光游览、文化沉浸、农事活动参与、农产品购买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全新体验。

  拓展延伸、丰富载体,构建科技小院集群“增值链”。立足科技小院扎根农村的实际,创新“科技小院集群+”联结载体,持续放大“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一是增维度,打造人才培养“孵化营”。推广“研究生常驻+专家定期指导”培养模式,每年常驻科技小院的专家和学生达140余名,研究生驻村超过300天,实现从科研者到“协同创新者”、从学生到“新农科人才”的转变。推行“数字商业+新农人培养”模式,通过开展新农人培训、科学论坛等方式,培养既懂前端科研、技术推广,又能使用互联网等技术进行后端销售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探索“科技小院+本土人才”培养模式,聘请“土专家”或“田秀才”担任科技小院技术顾问,构建高校科研团队与地方实践经验互补的智力支持体系。二是增能级,打造科技创新“新场景”。组建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产业联盟,围绕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汇聚云天化集团、云南农坤集团、云南省烟草公司、上海兰桂骐、拼多多等14家企业的产业优势与技术储备,为科技小院集群提供贯通研发、孵化、转化等关键链条的科研场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构建全国科技小院协作网,探索将“商”融入科技小院发展后端,利用数字技术整合农产品生产、销售与市场反馈,通过筛选全国各地科技小院优质农产品,直接对接电商平台,推动农产品产销衔接与品牌升级。三是增节点,打造社会服务“枢纽站”。健全科技小院党建体系,采取“高校教师+村民+学生”共建党支部、妇女联合会,组织开展“田野思政课堂”、科技培训、科普宣传、志愿服务等活动,覆盖政策法规、绿色种植技术、民宿经营管理、生态环境保护、传统文化传承等方面。建立“科技小院+村集体+企业+农户”四方协同机制,小院师生主动深入田间地头、工厂企业,“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零费用”开展服务实践,将企业和农户的生产问题直接转化为科研问题,推动“技术开发—试验示范—商业转化”闭环运行。

  科技小院创新实践取得实效

  围绕洱海科技大会战,大理州通过建设科技小院集群,加快打造洱海流域绿色转型科技创新策源地,助力生态增值、农民增收、文化增韵,探索出了贴近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的“科技小院集群样板”,走在了全国全省前列,成为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基层、惠及农民的重要平台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大理的生动实践,多次得到上级充分肯定,相关经验做法被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多次宣传推广,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和广泛赞誉。

  三年来,全国科技小院大会等一批全国性学术交流研讨会议相继在大理州召开,洱海流域科技小院集群累计开展科研合作项目40余个,创制具有增产增效与环境减排协同的绿色智能肥料15个,创新主要作物绿色生态生产技术10余项,构建作物周年绿色高值模式6个,成果应用面积累计达20余万亩;累计开展培训活动200余场,服务7200余人次,带动直接或间接收入超过亿元。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获得中宣部2022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优秀团队、民盟中央生态文明和乡村振兴调研实践(大理)基地等10余项产学研基地授牌。古生村科技小院列为教育部“科技小院研究生培养模式”试点单位,乡村振兴育人模式列为第八届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大理烟草科技小院入选“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技小院”,跻身国家级科技小院行列。数商兴农科技小院协助20余个科技小院的优质农产品“触网”,成为“全国科技小院协作网”的活动基地和大本营。洱海人文科技小院“情系洱海实践团”被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示范性团队。

  (责任编辑 苏宇箫)

责任编辑:苏宇箫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南投市xbb327| 高青县f6g327| 清新县brj932| 嘉祥县7uj203| 河北省ny5582| 龙岩市fnf712| 房山区h5l27| 福州市ymf569| 韶山市5du870| 盐亭县5zt465| 广水市hz537| 阿克苏市zfr579| 文登市b66828| 旺苍县jwe65| 菏泽市r6y903| 扬中市zpn166| 宁波市6ri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