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戴煜
古道驼铃辟商路,马蹄声声留山间……
这里是崇山峻岭的竞技场,横断山脉、乌蒙山、哀牢山争相斗险;这里是大江大河的必经之路,三江并流,珠江之源。这里,是云南。
在这绝美的风光之下,却是难于上青天的险峻地形,而在2400年前,“滇商”便凭借自身脚力开辟了中国最早的国际贸易之路——蜀身毒道。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但云南独特的地理环境注定了开辟道路将是一件艰巨的工程。滇商群体则在无形中成为了这个工程的“开路先锋”。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到近代,滇商依靠着“开发包容,富滇济民”的精神,用胆识与汗水开辟了茶马古道、盐马古道、铜马古道与锡马古道。
就《滇商》书中提到的铜马古道来说,这是一条鲜为人知的古道,同时也是一条关乎国家金融命脉的“输血管道”。云南东川地区自古以来以盛产铜而名扬天下,明嘉靖时期,东川府开炉铸币,至清雍正年间,铜币已成国家最主要的日常货币。此时,滇铜产量已占全国开采铜量的70%以上,而东川府之铜独占八成。铜矿的开采吸引了众多“淘金者”来到这里,随着铜矿开采与铸币产业的兴盛,这一地区的商贸往来逐渐繁荣,许多商旅由此定居,会泽古城也在这一时期奠定城市格局。如今会泽古城中的各大会馆与古建筑,正是那段岁月凝固的瑰宝。这条由人力开凿的险峻道路从清代的东川府(今曲靖市会泽县)白雾村为起点,连接着其他省份的水路交通,将铸造完毕的铜币和开采出来的铜料源源不断地运往京城,支撑起清代国家金融货币的“半壁江山”,同时也衍生出了极具特色的“铜商文化”“古城文化”与“会馆文化”。
读完《滇商》一书,感慨颇多。自古以来不乏著名的商帮群体,如明清时期的晋商、徽商,近代以来,又有粤商与浙商,但许多人并不知道有滇商这一群体。我想,这大概与云南人老实、随和、不张扬的性格特点有关。在滇商的历史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到这一群体在艰难创业之中表现出的坚韧不拔,在国家民族危难之时展现出的担当与奉献。这些品质恰恰与云南人朴实无华的文化品格息息相关,正是这样的精神和品格让滇商群体不断铸就辉煌。
滇商的发展历程与云南历史乃至中国历史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滇商群体是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股独特力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滇商群体承担着中国与南亚东南亚贸易的重要使命,通过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促进了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扮演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民间友好大使”的角色;对内,通过滇商开辟的茶马古道与铜马古道,加强了云南与中原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双向交流,促进了民族团结与西南边疆发展。
《滇商》是一本了解滇商、研究滇商的作品。这本书通过12个章节43万字,将滇商的整个发展脉络完整清晰地展现出来,将历史上的滇商名人、商帮商号收录其中并加以叙述。其中,关于近代民族实业、滇商创办的品牌以及滇籍侨商的历史系统地整理研究出来,是全书的精彩部分。而更为核心的部分是作者将滇商的特质与精神进行了总结提炼与升华,让人更易于把握滇商的重要特点。
滇商心,云南情。我与“滇商”结缘自2020年,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到滇商的文化一角。在这一过程中,《滇商》的作者赵越老师以他极大的热情感染了我。我意识到作为云南人,了解家乡的历史是文化自信的源泉,而“滇商”主题正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在了解家乡滇商文化的过程中,我被滇商所创造的辉煌历史所折服,一种强烈的文化自信油然而生,也希望能够让更多人知道滇商,了解滇商。
《滇商》一书的创作与出版是滇商研究的重大成果,在这本书的背后,凝结了作者的心血,汇聚了众多研究者的努力。这本书将让世人了解滇商所创造的辉煌历史,让滇商成为中国商业史中一块独特的名片,也将启发人们思考新时代下“新滇商”的传承与发展。
(责任编辑 苏宇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