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说,繁荣和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传播和普及人文社科知识。为此,社会公众有必要学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广大社科工作者也要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的普及工作,这就需要解决怎么普及、如何普及的问题,以此推动社会大众更好地共享社会科学研究的先进成果和知识。
首先,社科工作者要有开展社科普及的人文情怀。以文化人、传承文明,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任务。然而,今天以论文为主导的学术评价机制,导致一部分学者重视学术研究,轻视学术普及,宁可做曲高和寡的专业研究,也不愿意写通俗易懂的文章。为此,有必要破除“唯论文”倾向,打破SCI迷信,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鼓励更多的专家学者和知识精英,从科研机构和大学殿堂里走出来,走到工厂、走进社区、深入基层、深入农村,和社会大众进行直接的对话和交流,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让人文社会科学不止于成为学者书斋中的玄思妙想,而是能够成为惠及普通大众的精神食粮,使相关研究成果真正发挥滋养普通大众的作用。向公众普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也是中国传统“经世致用”的学术理念在当代中国的体现。
其次,社科工作者需要具备社科普及的基本能力。社科工作者在加强社科基础理论、前沿问题研究的同时,要增强社科普及的本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为此,要鼓励社科工作者不仅要成为所在学科和专业的专家,更要成为社科普及工作的专家。既要关注高深的专业理论,也要关注并努力解答公众关心的学术与现实问题;既能够撰写曲高和寡的严谨学术文章,也能够撰写大众喜爱的通俗读物,善于用大众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实现人文社科知识的普及。
再者,社科工作者要善于利用新媒体开展社科普及。社科普及是一门值得研究的学问,需要认真调查研究和下功夫琢磨。当前,随着新媒体在全社会的广泛应用,人文社科普及也应当与时俱进,在利用好传统科普阵地的基础上,加大互联网,尤其是微博、微信、手机APP等新媒体的应用力度,采取上下联动、集中发动、共同推动的形式,组织各类社会主体广泛开展社科普及活动,形成处处有社科、人人都受益的普及效应。为此,学者有必要在普及的形式和载体上下功夫,主动学习使用新媒体开展社科普及工作,尤其是善于利用网络新媒体,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和高效快捷的传播手段,开展人文社科知识的普及工作。要讲究传播艺术,创新普及方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社科知识为公众易于理解,易于接受,真正惠泽社会大众。
总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也需要人文社科知识,通过人文社科知识及相关思想来建立我们的科学理性,滋养我们的精神家园。优秀社科普及读物、文章、视频是传播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人类文明成果的重要载体。为此,出版社应多出版雅俗共赏的社科书籍,报刊以及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应多推出深入浅出的社科普及类文章,广播影视应多播放形式多样的社科知识讲座或相关节目,让原本深奥、看似枯燥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生动活泼、饶有趣味,进而让人文社会科学这只“燕子”真正地从象牙之塔飞入寻常百姓家。
(责任编辑 李建宏)
?作者 赵 娟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所副研究员
原载2020年《社会主义论坛》第7期“视点•读书•美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