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元不限次数上门电话,全国高端大圈经纪人联系方式,全国同城空降快餐品茶,200块钱3小时上门二维码

第7期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理论网 >> 社会主义论坛 >> 2020年 >> 第7期 >> 正文
深入推进玉溪市美丽乡村建设
发布时间:2020年07月17日 19:29:05  来源: 社会主义论坛

  近年来,云南省玉溪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精心打造美丽乡村,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农村的村容村貌大为改观,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公共服务功能得以完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得以改善,农村民主管理水平得以提高,为美丽乡村的后续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面广量大、任务繁重、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玉溪市美丽乡村建设体现的特点

  围绕生态建设,重人居环境提升。玉溪市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推进,先后启动了农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城乡垃圾综合整治等一系列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专项行动,城乡“四治三改一拆一增”和村庄“七改三清”成效明显,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农村村容村貌明显改观,美丽乡村创建比学赶超氛围日益浓厚,初步形成了全社会关注、支持农村发展的良好局面。

  围绕脱贫致富,重产业融合发展。玉溪市把产业强村作为重要抓手,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与农产品加工业融合发展、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与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互联网+”农村电子商务融合发展同部署、同规划、同实施,推进特色产业培育,促进农民创新创业,带动增收致富,通过建设新村寨、发展新产业,让农户过上新生活、实现新发展。

  围绕示范效应,重项目资金整合。玉溪市坚持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彰显特色的原则,大力统筹整合村庄道路、饮水安全、垃圾和污水处理、土地整理等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建立健全多元投入机制,充分发挥项目、资金整合叠加效应和规模集聚效应,成倍数放大作用力,切实推动了新农村建设进程。

  围绕民俗民风,重村民道德教育。玉溪市将村民道德和素质提升作为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民族关系,建设和睦邻里关系的一项社会工程,建设重道德教育的魅力之村,以“个人品德(善德)、职业道德(诚德)、家庭美德(孝德)、社会公德(爱德)”为主要内容,以“孝”为重点,设立善行义举榜,宣扬好人好事,展示善行义举,积极开展评选文明示范户、卫生家庭、创业致富典型等一些切合农村实际、贴近农民群众、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新农村文化氛围。

  深入推进玉溪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

  坚持一张蓝图强规划,打造区域空间布局美。规划编制要顺应农村发展变化的趋势,做到“符合规律不折腾”。注重长远结合,既考虑当前的工作重点,又充分考虑农村长远发展需要,科学确定目标任务,科学安排时序进度,不好高骛远,不小打小闹,统筹规划设计美丽乡村建设各项工程,一张蓝图绘到底。鼓励推行多规合一,对村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进行科学布局统筹安排,实现山水、田园、林地和村庄有机融合。要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让规划从农民心中生出来、从土地里长出来,让规划接地气、强农气。

  抓住一个关键强组织,打造一流人才队伍素质。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选准配强村两委班子,既注意发现和培养具有带头致富能力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的“双带型”村干部,更注意培养和选拔政治素质强、发展能力强的“双强型”村干部。不断加强教育培训,努力提高村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着眼于美丽乡村建设对村干部队伍知识、能力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村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充分考虑村干部的知识结构、工作性质等因素,精心选择教育培训内容,做到理论培训与实用技术培训相结合,综合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健全和落实好民主评议、村务公开、一事一议、离任审计、财务管理等制度,完善村级组织运行规则,制定村干部履职行为、个人经济和生活行为规范,用制度、规则来约束和规范村干部的行为,保障村级组织正常、有序运转。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话语权、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集中农民的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农民群众以主人翁身份投身美丽乡村建设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形成美丽乡村建设的强大内生力量。

  提升一流品质强环境,打造整洁人居环境。既立足当前,更着眼长远,以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为抓手,整体考量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空间安排、功能布局、施工步骤,统筹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工作。从解决农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环境脏乱差问题入手,重点加强村庄公共空间及庭院环境整治,以整治残墙断壁、整治草堆柴堆粪堆、整治乱搭乱建为重点,全面清理乱堆乱放、乱贴乱画、乱搭乱建,营造干净整洁的公共空间和生活环境。在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同时,顺势推动乡村移风易俗,让优美的生活环境、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农民群众的自觉追求,把良好风气固定下来、坚持下去。

  夯实一个基础强产业,打造农民增收新亮点。以打造世界一流玉系“绿色食品牌”为目标,大力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模式,加快发展特色产业。结合村情实际认真审视当地的资源禀赋,突出特色、重视发挥区域的比较优势,提升品位、保护利用好乡土风情和自然风貌,进一步找准村庄特色和市场需求的共振点,从农业内外、城乡两头共同发力,运用好“互联网+”模式,着力打造绿色食品、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特色民宿等新兴业态,构建和延伸农业“接二连三”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打好特色牌、生态牌、质量牌、乡情牌、乡愁牌,推出一批叫得响、推得开的乡村特色品牌。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力度,重点培育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工厂、手工作坊、乡村车间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促进农民就近就地创业就业增收致富。

  突出一方特色强文化,打造乡风文明内涵美。以文化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线,把文化引导贯穿融入农村文化规划建设的全过程,发掘本土文化资源,尤其是当地的旧民宅、名花名树、民俗文化、乡土故事、文化遗产等,发掘每个乡村的人文、生态特色内涵,认真梳理文脉资源,征集文化符号,打造文化地标,加快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注重文化场地设施统筹安排,打造文化长廊、文化团队、文化活动、文化产业品牌,搞好“一村一朵花,一村一棵树,一村一幅画,一村一首歌,一村一故事,一村一视频”文化创建,彰显乡村特色和风土人情,让村庄建设“形神兼备”,形成处处有景观、村村有韵味的自然文化景观,让古韵幽香的诗意田园和乡愁绵延的特色村落浑然一体,让乡愁有守望之地,让文脉有寻根之处,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传神之笔。

  统一一套标准强机制,打造科学管理秩序。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明确主要任务、阶段任务、重点任务,建立责任机制、投入机制、约束机制、养护机制、宣传机制等,为美丽乡村建设指明方向。严格制定考核评价办法和验收标准,细化美丽乡村建设考核指标,配套完善资金补助和奖惩办法,明确审核及验收程序,实行清单式管理、列表式推进,强化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指导、检查、督促,真正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确保美丽乡村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以促进基层民主自治为方向,建立健全村规民约、环境监督等制度,加强美丽乡村的日常公共管理,形成全体村民共建共享的责任机制和约束机制,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管理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责任编辑 李建宏)  

  ?作者 房千淇 云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0年第7期《社会主义论坛》“专题调研”

责任编辑:苏宇箫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自治县yio892| 绿春县s1m319| 江达县nfb908| 财经yqz301| 汤原县1co802| 曲松县ux2797| 太谷县mbe309| 镇原县vi2636| 成武县ffk34| 乌海市o0y405| 拜城县qin135| 广安市0pd825| 宁国市ba0529| 巴林左旗qko246| 定安县a0e443| 刚察县kky811| 彰武县abu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