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对人类文明的本质特征作出精辟揭示。2014年3月2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国家主席习近平以简约而鲜活的语言,第一次对人类文明的本质特征作出精辟概括,这就是“多彩、平等、包容”。他指出,文明是多彩的,犹如七彩阳光,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多样文明,“构成了波澜壮阔的文明图谱,书写了激荡人心的文明华章”,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其他类型的文明,都是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文明是平等的,“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因此“要了解各种文明的真谛,必须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绝不能居高临下、傲慢偏见;文明是包容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每一种文明都具有它独特的存在价值,也具有其他文明不可替代的社会作用,因此在对待文明问题上,绝不能生搬硬套、削足适履,而只能相互学习、相互包容。“多彩、平等、包容”的世界文明观,在以后许多重要会议和场合得到了系统阐发。如此切入本质的高度凝练、如此简约精准的科学论断,深刻表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对待人类文明上的科学态度,不啻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重大发展和最新表达。
第二,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作出科学判断。站在当今世界不同类型文明交融互补的制高点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个发人深省的科学论断,这就是,文明的内生力在于与时俱进、交流互鉴。他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唯其与时俱进,才能推动文明跟上时代潮流;唯其勇于创新,才能激活文明的生命力。文明要与时俱进,就必须交流互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世界各种文明所以需要交流互鉴,归根到底是文明的本质所决定的。因为文明具有多样性,人类文明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因为文明具有平等性,人类文明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因为文明具有包容性,人类文明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正是从这样一种文明发展规律出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这就是中国人常说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此话讲的何等朴实、又何等精辟!这是对“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的有力回应,也是对“文明阶级论”“文明不可调和论”的有力澄清。
第三,立足人类文明的本质和趋势对中华文明的现代化走向作出深邃思考。在国际国内多处重要场合,习近平总书记以渊博的知识和精到的语言,对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当代价值进行了精辟论述。从公元前一百多年丝绸之路,到唐代首都使臣云集;从15世纪初郑和下西洋,到明末清初西方科学技术的积极引进;从唐代玄奘西行取经,到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四大发明;从《马可·波罗游记》,到秦俑“地下军团”;从“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到“万国衣冠会长安的盛唐气象”……习近平总书记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向世界表明,中华文明所以古老而又年轻,历久弥坚、经久不衰,至今仍具有旺盛生命力,就是因为中华民族能够与时俱进、勇于创新。面向当代世界文明发展潮流,习近平总书记满怀自信地强调:“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通过以上梳理和分析,我们深切感受到,习近平同志的新文明观,既体现了一个历史悠久大国的文明底蕴,又表明了一个与时俱进大国的文明气度;既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文明底气,也是我们顺应时代潮流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高文明的文明向度。
(责任编辑 沈 艳)
作者 包心鉴 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济南大学政法学院名誉院长
原载2019年《社会主义论坛》第10期“理论辅导”